史李公祠地面廣東西窯洼洋錢廠天津曾有三座造幣廠
天津衛開埠以來,漕運大興,南北地產,吞吐集散。票號銀莊云集,幣制幣種繁多,白銀、寶鈔、銅錢、銀票同時流通,官辦、私營相互通兌,形成貨幣文化的深厚積淀,自成北方的金融中心。
嚴格說來,天津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座“造幣廠”,即“寶津局”鑄幣廠,“北洋銀元局鑄幣廠”(西廠)和隨后建立的戶部造幣總廠(東廠)。尤其是“東廠”和“西廠”在津門百姓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后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天津地理買賣雜字》中也有“李公祠,地面廣,東西窯洼洋錢廠”的詞語。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解決當時令百姓商賈廣為頭痛的幣種“成色不一、互兌不便”以及直隸地方“流通不足,物價浮動”的問題,報請清政府批準率先在其屬下的“天津機器制造局”(俗稱東局子,現為解放軍運輸學院)內設“寶津局”鼓鑄制幣,生產“制錢”及試產銅元銀幣,先后引進國外先進制幣設備、聘用外國技師,不出數年,竟形成國內的一流造幣技術。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上任伊始就奏請政府批準重新建立造幣廠的建議,令周學熙著手籌辦北洋銀元局事宜,兩個月后,周學熙出任北洋銀元局總辦,并在大經路(現中山路)宇緯路的交口設立了北洋銀元局官衙(現為鐵路第一子弟小學)。這第二個造幣廠的廠址就選定在原李鴻章淮軍護衛營的營房舊址(天緯路原大悲院東院)。高偉
來源:天津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