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先后發行過5套人民幣,可以說人民幣的變遷歷史也同時是我們祖國富強史的真實寫照。
北京印鈔廠印鈔元老張忠曾親歷第一套人民幣的印制工作。現年屆76歲高齡的他,介紹了第一套人民幣的來由和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1945年抗戰勝利后,為了和平毛主席去了重慶,與國民政府達成停戰協定。但到1946年,蔣介石撕毀協議,發動了內戰。當時國民黨要占領解放區的各大城市,形勢嚴峻,經過解放區軍民的頑強斗爭,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并隨后在1947年發起了大反攻。大反攻形勢發展很快,原分散的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因此解放區與解放區之間需要流通貨幣,交流經濟,而此時各解放區幣值不統一,貨幣流通不暢成了一大難題。為此,黨中央任命董必武同志做華北財經辦事處的主任來負責解決這個問題。董老是個很高明的經濟學者,他設想先把晉察冀解放區內部的貨幣統一起來,再以其為基礎將其他各解放區的貨幣統一起來,而且力爭在貨幣統一前把銀行統一起來。于是1948年成立了華北銀行,但華北銀行也只運行了幾個月的時間。經黨中央批準,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在華北銀行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同日,此時已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同志發布命令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并用柳體字題寫了票面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字。當時人民幣的名稱也是經反復協商確定的,因為是人民的貨幣,是為人民服務的,由此得名。這也是中國貨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另外,中央要求第一批人民幣發行50個億,因為新中國的成立需要貨幣的有力支持。
按規定,所有的人民幣在正背面都標有“中國人民銀行”字樣,但只有佳木斯印刷出產的一千元紙幣,背面沒有“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可能是當時處在戰時,通訊不便引起的,因此這也成為第一套人民幣誕生于特殊歷史時期所具有的特殊之處的最好注解,也是區別于后面幾套人民幣的重要一點。還有一張五元的牛圖,是惟一一張上面印有“光華印刷廠印制”字樣的紙幣,也是由于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造成的。
在最早的人民幣印刷中已建立了很嚴格的管理制度,其中第一條就是沒有總行批準是不準印制的,各版別的紙張和顏色都要經總行批準,這就在管理上上了個臺階,嚴格統一了管理要求,有了統一的技術標準。
在設計上,第一套人民幣統一了版式,掃除了原有其他貨幣的半殖民地色彩,票面上取消了英文,不再采用行長的簽字,而采用印章,正面所印的年號用“中華民國三十七年”,背面使用公元紀年1948。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故事,在最初設計中票面上有毛澤東頭像,送審時,毛澤東說:“人民幣是屬于國家的,是政府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頭像印上呢?”于是圖案改為了與經濟建設和新社會的人們所經歷的生活有關的圖案,如農耕、紡織、交通、運輸、工廠和礦山等圖景,如壹圓“工人和農民”、貳拾加圓“施肥”、壹佰圓“運輸”等。
第一套人民幣在戰時的特殊背景下發行,總共出現了12種面值和62種版別,彼此之間的差別大,部分版別的發行和流通數量非常少。另外,造幣原材料來自就地取材,造成鈔券質量參差不齊,隨著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流通,1955年5月10日,中國第一套人民幣流通了近8年時間后在全國停止使用,至今已50年。經過多年變遷,現第一套人民幣流傳于世的非常稀少,其觀賞、紀念、珍藏、投資價值與日俱增,受到知名拍賣行和文物收藏家的特別青睞。據2005年“紅太陽迎春拍賣會——郵幣卡專場”數據,兩枚連號的伍仟圓“牧羊圖”,5000元起拍,經過多番競價,最終以12萬元落槌;伍仟圓“渭河橋”,也從1萬元拍到8.5萬元;而伍萬圓的“新華門”,最終成交價也落槌在26萬元上。按這個比例,其中的“絕品四珍”如果能在拍賣會上露臉,肯定會是百萬以上的天價。
搜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