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規模的學術研討會,使人們對古代北方錢幣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8月4日至6日由中國錢幣學會和內蒙古自治區錢幣學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聯合舉辦的“中國北方地區錢幣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上,代表們提交的50多篇論文和就多個話題展開的討論,展示了當前學術界在北方錢幣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自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地區陸續建立了多個民族政權,他們發行、鑄造的錢幣,構成了中國古代錢幣史的重要內容。不斷發現的錢幣實物,也為研究我國古代北方的經濟、貨幣、社會、文化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這次研討會就圍繞古錢幣科技研究和保護、遼宋夏金元貨幣、其他錢幣實物的發現與研究三個主題展開。
在古錢幣科技研究和保護專題探討交流中,吳小紅的《古錢幣與青銅器的科學分析方法》、潘路的《博物館錢幣的科學保護》介紹了現代技術在古錢幣研究和保護的作用。周衛榮、李延祥、黃維及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合作的論文《內蒙“安陽、戈邑”布幣鐵范與錢范贗品”》,對內蒙古發現的“安陽、戈邑”布幣鐵范作了仔細的技術觀察與工藝分析,指出:“安陽、戈邑”布幣鐵范的技術特征、制作工藝及作為先秦錢范的澆注系統都不正確;進一步的合金成分分析發現,此范由合金鋼制成,無疑是現代臆造品。與此同時,作者對載錄于清人舊譜中的先秦銅(鐵)范或石范作了甄別,指出上述譜圖中的虸布類銅(鐵)范、空首布石范、齊刀疊鑄銅范母皆系贗品。董亞巍的《范鑄錢技術的變革研究》一文,通過對傳統青銅范鑄技術及歷史文獻的研究后認為,從春秋時期的陶范鑄錢,到西漢初年石范作為主流,武帝時期的銅范鑄錢到王莽以后主要采用陶范疊鑄錢,是古代社會錢形變化、合金變化、社會背景及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王雪農的《秦漢方孔圓錢設郭的研究》,通過對秦漢錢幣鑄造工藝的研究得知,最初的“錢郭”,是制范過程中的“過失”的遺痕。在方孔圓錢形制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前人本來無意的“遺痕”,卻被后人有意利用和發揮,最終錢郭設置進入了貨幣管理的范圍,自五銖錢起成為國家制度。黃維在《從川陜出土鐵錢硫含量看宋代用煤煉鐵》一文中提出,同一年號的鐵錢硫含量有高有低,北宋崇寧年后鐵錢的硫含量較以前高,南宋鐵錢硫含量高低不一,這些事實說明,宋代用煤煉鐵不是普遍的,具有地區分布特點。
在遼宋夏金元貨幣專題研討中,學者們提出了大量新觀點。高聰明在《遼代貨幣經濟略論》中提出,遼代各地區貨幣經濟的發展程度不同。長城以南的燕云地區,城市經濟和貨幣經濟較發達,能夠大量吸引宋朝貨幣流入。而長城以北地區,由于其封建農奴制的性質,貨幣經濟發展的程度是很有限的。遼朝雖較早開始鑄造貨幣,但是,遼朝由于貨幣經濟在長城以北地區在經濟中并不重要,遼朝自鑄貨幣數量很少,很難說它有多大的經濟意義,遼朝鑄幣更多的可能是政治意義。王紀潔的《論宋錢北流對遼代社會經濟的影響》一文,提出遼通過貿易等途徑,大量地吸收宋錢入境,促進了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劉森《金代交鈔起源考———兼論交鈔七年厘革之制的起源》提出,金紙幣交鈔的印造發行,顯然受到了宋紙幣和鹽鈔等有價證券的影響。金代紙幣交鈔源自宋的鈔引法。在宋代諸種交引中,茶鹽鈔引法對紙幣的產生,較他種證券具有更特殊的作用。金交鈔的產生,亦與茶鹽,特別是鹽鈔有不解之緣。
研討會對遼錢進行了深入探討。內蒙古錢幣學會專題組向會議提交了《關于遼鑄唐宋錢及相關問題研究報告》,提出近年來在內蒙古等地出土的一些唐宋錢,具有遼代鑄錢的特征,有可能是遼代仿鑄。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還有劉昭棣的《從扎蘭屯市哈多河鄉出土的遼代窖藏錢幣看遼朝翻鑄的唐、北宋等朝錢幣》、于穎輝的《關于遼代仿鑄錢》等。
在其他錢幣實物的發現與研究專題研討中,金德平《中國北方銀錠存世與使用狀況管窺》對清末民初北方銀錠的鑄造、使用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著重從貨幣流通的角度來看近代銀兩貨幣的構成和特點,認為當時各地銀兩一般分為三個重量等級;其中50兩的大錠占很大比例,顯示銀兩貨幣主要承擔著大額支付和儲藏的功能;在分區流通特色銀錠的狀況下,尚存在著某些地區流通使用相鄰地區和商業往來密切地區特色銀錠的情況。趙曉明《西漢宣帝本始五年錢范的發現及其認識》,根據2003年在西安市西北郊相家巷“漢代鑄錢遺址”出土的數塊帶“本始五年十一月壬申造”銘文的殘范(歷史年表本始年號只有四年,其后為地節元年),指出地節改元晚至年底而史書失載,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 金融時報 (2005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