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沉淀,我才能和您談收藏 |
發布日期:2005-6-22 21:5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五年的沉淀,我才能和您談收藏 |
|
我一直難忘2001年1月14日,吳敬璉的股市“賭場論”在CCTV播出。那時我正沉迷于牛市的狂熱,和所有股民一樣,憧憬著上證指數最終到10000點,創造像東京、香港的神話。吳敬璉好像《皇帝的新裝》里的小孩,戳穿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游戲規則,本能的警覺促使我離開那座即將崩塌的大廈,尋尋覓覓中來到了金銀幣市場。 第一次走進上海盧工郵幣卡市場,感覺回到了股票的認購證時代,幾處東倒西歪屋,一群南腔北調人。精美的金幣存放在簡陋的玻璃柜里,有一個柜臺玻璃壓壞了大概來不及換,用橡皮膏斜斜地貼著。 “蘊含原始的激情”-------這是我對金銀幣市場的第一感覺。我并不是很注重形式的人,我更關注幣商、購買者的神態,那是一種對財富渴求和對未來向往的目光,一支充滿戰斗欲的軍隊是有獲勝機會的。 股市的慣性思維,讓我的購買方向很簡潔:買龍頭、買流動性好的。當時選擇了二個品種:彩金幣貴妃醉酒和2001年熊貓金幣。貴妃醉酒當時6800多元,是我詢價到的最貴的彩金幣,符合當時我的選股習慣。而熊貓金幣兌現性好,隨時可以變成現金,當時的國際金價已經是屢創新低,應該是安全了。 就這樣認識了金幣,也和金幣網站、論壇開始了緣分。 投資者有自己習慣的視覺,他總是客觀的分析大眾的喜好,作為投資的依據。一年又一年,我分享著金銀幣市場成長的成果,快樂而簡單的投資方式,讓我忘了金銀幣的個性,數字化代替了一切。 2003年9月11日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1/10盎司龍年彩色金幣(俗稱彩金龍)終于回歸平凡,依靠資金實力透支某個金銀幣未來的模式這一天受到重大挫折。市場充滿著迷茫的情緒,未來何去何從? 晚上我們照例聚在衡山路酒吧,喝著啤酒,看著路上花枝招展的行人,談一些未來的話題。我開始問自己: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金銀幣?金銀幣是否真的值得投資?金銀幣的投資和收藏是一個什么關系? 我發現自己喜歡金銀幣,貴金屬的喜好是人類的天性,較少的發行量使擁有它有一種滿足感,制作工藝決定了它具有美學價值,唯一的遺憾是它還缺少一種文化的積淀。 為了求證金銀幣的收藏價值,我開始查閱國外的金銀幣網站,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瑞士、法國……我開始喜歡上克勞斯,為此還買了厚厚的一本《克勞斯世界硬幣目錄》。金銀幣收藏是一項世界性的活動,它是高雅的、富有魅力的。國外的宣傳圖片,多為衣冠楚楚的男子,手戴白手套,透過放大鏡專著地欣賞著一枚金幣,這種表情讓人神往。 金銀幣的投資和收藏并不矛盾,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投資品的增值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收藏者,收藏者的增多又會促進金銀幣的需求,供不應求促使金銀幣增值。 彩金龍的回歸讓我對金銀幣有了更多的認識,我開始懷疑金銀幣單純的數字化操作,這種模式也許是一條不歸路。“快樂收藏、理性投資”才是發展的坦途,那么怎樣才是市場人士共贏的選擇呢? 合理評估愛好者的審美取向,做莊模式向經紀型模式轉化! 回歸之路漫漫,一晃二年過去了,有人很失落,但仍然有人在成長、壯大,他們依賴的是對金銀幣知識的熟悉、良好的商譽、充足的愛好者網絡,這就是經紀型模式。這期間我也從一名簡單的金銀幣投資者,成長為擁有較豐富藏品的收藏愛好者,期間的心得和教訓愿和大家分享。 金銀幣收藏需要學習、需要不斷補充知識。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見到一位幣商在拆NGC(http://www.ngccoin.com/)的金幣包裝盒,拆得很辛苦,拆完后取出金幣放到塑料盒里再用塑料袋熱封。我問他:干嘛呢?他說:這樣好賣。我不動聲色,買了一枚NGC MS-69的企鵝金幣-----可惜只有一枚了。普通的1盎司熊貓金幣MS-69級和 MS-68級在美國價格都要相差100美金,何況發行量稀少的企鵝金幣!這種悲劇估計一直在發生,好比剪碎了杰尼亞西服換上了時髦的T恤,令人心痛。 金銀幣收藏需要耐心和恒心,急于求成會增加自己的負擔。我曾向往擁有一枚1988年1盎司加厚龍銀幣,在市場里尋尋覓覓,不是價格高就是品相不理想,于是一直等待著。去年北京錢幣博覽會讓我如愿了,我發現一個展臺竟然有很多,全品相、價格也不貴,趕緊買下,欣喜若狂,并將這個消息告訴同行好友,好友趕來,一起欣然藏之。 金銀幣收藏是稀缺性和美學價值并重的。物以稀為貴是藏品的普遍規律,擁有稀缺的金銀幣有一種成就感。稀缺是和題材互動的,大眾廣泛喜好的題材,會增加金銀幣的需求,從而促進稀缺性。比如1300枚的喜鵲金幣是稀缺的,但是60000枚的申奧成功銀幣因為題材廣泛為世人熱愛,群眾爭相收藏,所以至今價格仍在千元左右,這也是稀缺的。收藏金銀幣不是收藏金銀塊,美學價值是需要細細鑒賞的。一枚金銀幣從立項開始,需要經過設計、評稿、雕刻、制作等長長的流水線,金銀幣上已經凝結了藝術家、工藝師的心血和智慧,也許只有部分金幣的表現手法會引起共鳴,那么這部分金幣就是值得收藏的。 金銀幣的收藏要勇于放棄。因為自有資金是無法滿足購入所有自己喜愛的金銀幣的。記得有一位大收藏家曾說過“我所見即我所得”,這種心態應是藏家的格言。收藏是需要資金支持的,我在《上海文博》2003第四期看到杜維善(海上聞人杜月笙之子)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代絲綢之路周邊國家錢幣的專稿,文中杜太太譚端言(海上收藏名家譚敬之女)致詞時說:我們倆都在研究錢,他研究的是“死錢”,我研究的是“活錢”,結果我的“活錢”變成了他的“死錢”,最后進了上海博物館……二代名流尚且感受到收藏的經濟壓力,何況普羅大眾。適當的放棄,專注于個人喜愛的專題,可以使金銀幣愛好者更有收藏的成就感。 收藏是生活的一部分,收藏應該是快樂而優雅的。金銀幣市場風云變幻,很多事情不是收藏者能夠決定的,而金銀幣的本質:稀缺性、貴金屬材質、美學價值這些本質問題并沒于改變,所以我認為金銀幣仍然是值得收藏的,也許經過調整的洗禮,金銀幣的收藏氛圍會更加平和、成熟、富有學術味。(金偉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