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其他郵幣卡板塊而言,流通紀念幣近年來的表現是最不起眼的,基本上處于持續的陰跌和低位整理狀態,以往的“黑馬”本色已經蕩然無存。不過,在經過了長時間的弱勢運行后,倒是產生了—個出乎意料而又讓人難免有些驚喜的結果,那就是流通紀念幣中的無風險板塊已經形成。 就嚴肅的國家貨幣而言,無風險的含義就是紀念幣的市場價格基本接近或等同于面額,通俗地說就是紀念幣的價格已經不可能再有下跌的可能,因為它至少還能當面額流通。而這一類無風險的紀念幣目前在流通紀念幣整個板塊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小,特別是近幾年來發行的品種,由于受到市場不景氣的消極影響,相當部分的實際成交價格已經基本接近甚至等同于面額,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建國50周年》、《迎接新世紀》、《長城》、《兵馬俑》、《三孔》、《故宮》、《寶島臺灣》系列等,市場低迷,成交萎縮,都直接造成了上述品種的持續走低直至在面額附近徘徊。 從流通紀念幣的發行狀況來看,其實這幾年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選題、發行頻率、發行量都與前些年幾乎在—樣的水平線上。造成前后價格反差強烈的主要原因還在于近年來市場整體交易的不暢和流通紀念幣投資地位的直線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對紀念幣關注的投資者越來越少,敢于并且肯于在紀念幣上花大力氣投資的群體也越來越縮減,資金面已經到了嚴重匱乏的地步。因此新品種面世后很難有有力的承接盤出現,造成消耗與沉淀的嚴重不足,價值自然就得不到提升,價格隨之不斷下滑。 除了受市場低迷的影響沉淀不佳而造成價格持續走低外,這些紀念幣其他方面的因素其實并不差。從上面列舉出來的品種看,大多為有著特殊紀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品種,題材之重大非一般的紀念幣可比,在這一點上,它們是有著鮮明的優勢的,一旦有合適的啟動時機,這些品種的題材效應還是非常突出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流通紀念幣極低的價格也客觀上使它們成為了無投資風險的板塊,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它們的投資價值與前幾年發行的品種相差不大,但投資成本卻明顯下降,同時投資者也無須擔心投資風險,就投資本身而言,這樣的品種無疑是具有很明顯的投資優勢的。現在這些紀念幣并不缺啟動的內因,欠缺的只是合適的啟動時機,而對于投資者來說,現階段則恰恰是一個難得的低位建倉的良機。
來源:信息早報 作者: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