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建初
對紀念幣有一種特別的情結,因為上世紀90年代,我們成功的歡樂,我們失敗的憂傷,每每都是隨紀念幣行情起伏而變化的。所有紀念幣品種,無論規格、圖案、面值,以及市價走勢圖等,閉上眼睛也能如數家珍。進入新千年后,紀念幣越來越遠離我們生活,不談它,不說它,甚至三五年時間里,也從不拿出來回味把玩。
就獨自有一種傷感的唉嘆:紀念幣,春花秋月今何在?
事實上紀念幣的悲劇是從1997年開始的。那一天春天,紀念幣行情趾高氣揚。自治區系列的5個品種,高的“西藏”、“寧夏”走高到500元以上,低的“內蒙古”也接近150元。其它“新疆”、“廣西”也在活躍200元左右。張揚霸道之中,風險已隱含其內。果然,一夜風驟雨急,激情打造的紀念幣“海市蜃樓”,頓時轟然坍塌,消失得無影無蹤。
深刻反省,紀念幣行情走弱,原因主要在三個層面——
其一,1997幣市行情變化太陡太急,對投資者傷害過重。如偉人系列中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當時密集成交區在50元左右,后來漫漫七年陰跌,現在只勉強維持在7元上下,縮水率高達85%。如此被蛇深咬一口的投資者,即使再有天大的膽,看到井繩,依然會保持三分的警惕。紀念幣長期裹足不前,深有其因。
其二,紀念幣長期走弱,相關政策卻不給予應有的關注。自1984年“國慶35周年”始,至1996“白鰭豚”止,前后12年27枚紀念幣,除4枚特種幣面值5元外,其余均為1元面值,甚至還有0.30元面值。而從1997截止到2004“日月潭”的26枚紀念幣,5元面值多達16枚,20元、10元面值也各有兩枚。這從另一個角度,推動了紀念幣的下行。
其三,金銀幣強勢崛起,紀念幣資金與人氣分流。進入新千年后,金銀幣市場異軍突起,激情高亢在郵幣卡唱起獨角戲。其中錯“龍鳳呈祥”與“貴妃醉酒”為兩面大旗,帶動金銀幣后來居上,成為人氣最旺的“朝陽”收藏。與此同時,紀念幣資金與人氣大量流失,只得畏畏縮縮,退避三舍,將曾經三分天下的領地,雙手恭讓給后起之秀金銀幣。
紀念幣當真泥牛入海,永無消息?收藏者不甘心,投資者不甘心,市場不甘心,紀念幣更不甘心。分析紀念幣自身條件,也不應該就此沉淪。至少它仍保持有三大優勢——
紀念幣收藏起于1984年,興于1991年,1997年達到巔峰。其形態,為大漲小回頭。盡管近些年表現平平,但前期發展勢頭迅猛,高潮時,曾與郵票一決高下,齊頭并進。由于這一階段增值效應可觀,紀念幣的收藏隊伍,得到了長足發展與擴充,收群眾基礎非常厚實。這是其優勢之一。
全部53套紀念幣中,1元面值的幣種占大多數,5元面值近兩年才成為主流。紀念幣短時間內能贏得大眾市場,面值設置適宜,收藏門檻低矮,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盡管目前紀念幣市價不低,但多數品種還深深在10元以內。如果從投資角度考慮,其上漲空間十分寬闊。這是其優勢之二。
紀念幣中最具影響力的品種,是1988年問世的“建行”。1991年時,它的市價只在35元左右,而1997幣市高峰,它已越上了600元高位。近些年幣市行情向淡,而它卻獨往獨來,天馬行空,以超凡毅力,穩穩當當上行至千元附近。在郵幣卡市場,是獨一無二“金槍不倒”奇跡,也是紀念幣的品牌效應。這是其優勢之三。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壓抑的,春天前的寒冷也是最殘酷的。不知道紀念幣是否正處在這個低潮階段,或許我們共同挽緊手,咬咬牙,就能挺過這個時期?
我們期望看到紀念幣市場的春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