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紀念幣隨“日月潭”重新風光(張健初)
作者:張健初
來源:《金幣資訊》51期
5月10日,最新兩款紀念幣“鵝鑾鼻”與“日月潭”同時問世,這是繼2003年“朝天宮”、“赤嵌樓”后,又一組以寶島臺灣的山水風光為題材的特種紀念幣。對于紀念幣收藏愛好者,其中更熟悉的,是形如日輪的日潭與形觚似月的月潭,因為長期以來,日月潭是海峽兩岸渴望統一的代名詞。
1997年后,紀念幣板塊就再沒有象模象樣的行情,2003年“癸未羊”發行時,市場曾有一番小波動,但只持續了一個多月,便偃旗息鼓,不再有任何起色。這種局面,讓紀念幣收藏者十分感傷,他們期待有題材與設計都相對出色的品種,為重振紀念幣雄風,高高舉起領頭的大旗。此次“日月潭”發行,不知能否擔當起如此重任?
紀念幣曾在郵、幣、卡三大板塊中獨占一方,當時談錢幣的市場行情,多以紀念幣的漲跌為標準。輝煌時期,“華南虎”之前的27套紀念幣,分為三大板塊,包括以“西藏自治區”為代表的五大自治區板塊,以“熊貓”為代表的珍稀動物板塊,和以“宋慶齡”為代表的革命偉人板塊。三大板塊在領頭羊“建行”的帶領下,輪回運作,漲勢此起彼伏。到1997年3月巔峰時刻,27套紀念幣的市價,只能用一個“亂”字來形容。當時“西藏”不可一世攀上500元高位,“熊貓”以350元的高價俯瞰群雄,發行量為1044.8萬的”宋慶齡”,更創下65元價格新高。其它惹眼的紀念幣價格有:“寧夏”520元,“廣西”200元;“金絲猴”260元,“白暨豚”、“華南虎”一對420元;“毛澤東”58元,“憲法”62元,“建國35周年”420元等。現在聽上去,這些價格都是浮在半空中的不可觸摸的樓閣。
“建行”被認為是紀念幣中的“金猴”,在紀念幣所有品種壯士般紛紛倒下時,它卻傲然屹立,成為紀念幣板塊一面始終飄揚的孤獨的旗。1997年高潮時,它的最高價雖曾越過800元,但僅僅曇花一現,便隨大勢縮了手腳。奇怪的是,其它紀念幣經過7年回落,市價基本萎縮成半殘之身,只有“建行”不跌反漲,甚至一度越過千元大關,目前弱勢,仍高高維持在950元上方。而當年敢與它并雄的“西藏自治區”,已慘跌至百元以內。“建行”的這種特殊走勢,成為郵幣卡市場唯一令人費解的現象。
從上一個高峰期到現在,流通紀念幣的品種幾乎翻了一番。5月10日發行的“日月潭”,是紀念幣第53款品種。品種多了,題材雜了,紀念幣的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紀念幣能在新領頭羊的帶領下啟動一輪大行情,老三大板塊應該被新三大板塊取而代之。這新三大板塊為:以“日月潭”、“長城”為代表的特種幣板塊,這個板塊最大的特點,就是材質為黃銅合金,面值為5元設置。此外,成對形式交易也是它與眾不同的風格;以“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為代表的雙色幣板塊,它的運行優勢是,面值設置高,鑄幣工藝精,市場價格低;以“辛亥革命”、“西藏和平解放”為代表的歷史回顧題材板塊,這個板塊的兩大特色,一是“雜”,二是“紀”,從革命人物到政治事件,基本都有所作涉及。如果新三大板塊中推選一位掌門人,應該說,非“日月潭”莫屬。
紀念幣格局變化的重要標志,突出了一個“新”字。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新”是動力,是活水,能給市場運行帶來新氣象;其二,老品種在前期的炒作過程中,套牢盤太大,阻礙了上行的步伐。目前紀念幣絕對處在歷史大底,其中許多品種,如“曲阜三孔”、“明清故宮”,“朝天宮”、“赤嵌樓”等,每對價格只在13元左右,勉強高出面值30%。在這個價格區域,無論收藏還是投資,都沒有太大的風險。更確切地說,此時如果大膽介入,不出半年,肯定會取得相當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