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幣的概念!!!
有人認為:"精制"指的是一種特定的制幣工藝,而不是原有意義上通過"流通"形成的品相等級。但在實際集藏活動中,"精制"與"普制"密切相連,所以把"精制"作為一種"特殊"品相,也未嘗不可。"精制"工藝一般包括:幣坯在沖切后進行拋光、稱量;模具要全經噴砂處理,然后把凸出部分拋光至鏡面或鍍鉻;壓印時要降低壓印機速度,有時需多次壓印;操作時注意不得損傷及污染幣面,常戴防護手套操作;運輸包裝中也不得磕碰。因此,"精制"幣外形完整無暇;圖像文字輪廓清晰;邊緣無缺損。"精制"幣幣面凸出部分(模具凹入噴砂部分)呈凝霜面(Frosted Surface),凹入部分(模具凸出拋光部分)呈鏡面(Mirror-1ike Surface),后者常是鑒別"精制"幣最明顯的標志。
精制品(Proof Coins)。精制品原則上并非品相分級,而是一種特殊的制造工藝。由于精制品一般都在問世時即為人們所收藏,所以都是未經流通品。最早的精制品出現于1850年左右,數量很少,到20世紀30年代后,各國造幣廠才普遍制造。
──Proof-70。又稱為完美精制(Pefect Proof),是幣面完美無疵的最高級別,沒有任何劃痕、包裝劃痕及缺陷。幣面可以是光澤如新,也可以是自然本色。
──Proof-67。介于Proof-70與Proof-65之間。
──Proof-65。即精選精制(Choice Proof),用4倍放大鏡可見輕微劃痕或缺陷,一般說來已臻完美。
──Proof-63。介于Proof-65與Proof-60之間。
──Proof-60。用肉眼可見分散的疵點。
──Proof-55。即損傷精制(Impaired Proof),精制幣雖不流通,但在交易、清洗中也有可能造成一些疵病。
另外,精制品還可分為以下3類:
(1)霜(鏡)面精制(Frosted Proof)。指幣面凸出部分為凝霜面,凹入部分為鏡面,屬標準精制品狀態。從1936 年起,各主要造幣廠開始普遍制造。
(2)鈍(砂)光精制(Matte Proof)。模具經噴砂或酸蝕后未經拋光,所以幣面凹凸部分均為鈍光面。
(3)類(半)精制(Prooflike,P/L)。即并未采用精制工藝,而是用新的模具在最初壓印中所得出的表面光潔、輪廓清晰的高質量普制硬幣,幣面凹入部分近于鏡面(因未拋光),凸出部分沒有凝霜效果(因未噴砂),嚴格說來實與AU-55品級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