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中華鱘》特種流通紀念幣;發行時間:1999年7月15日;全套枚數:1枚;面值:5元;發行量:600萬枚;最新價:13元。
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7月15日發行“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系列中的第十個品種——《中華鱘》特種流通紀念幣。
該幣全套1枚,重量13.50克,直徑32毫米,厚度2.2毫米,材質為紫色銅合金,質量分普制和精制兩種,由沈陽造幣廠鑄造,發行量600萬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北京康銀閣錢幣有限責任公司推出兩種不同形式的“裝幀卡”。其中,編號為99-1-2-1的“裝幀卡”裝幀量為90萬,內裝普制《中華鱘》特種流通紀念幣;編號為99-1-2-2的“裝幀卡”裝幀量為2萬,內裝精制《中華鱘》特種流通紀念幣。
該幣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和“1999”字樣的年號。它的背面主圖案為一條成年雄性中華鱘正貼著江底游動,靠近其頭部上方為江底的小魚,頭部下方為江底的石子,內線右中方為“5元”的面值,左上方為“中國珍稀野生動物——中華鱘”的幣名。
“中華鱘”(Chinese sturgeon)別名鱘魚、黃鱘。隸屬硬骨魚綱,鱘形目,鱘科。中華鱘為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干流中下游至河日江段。其它水系如珠江、閩江、錢塘江和我國沿海自黃海至東海海域也有少量分布。
中華鱘個體較大,成魚體長達5米多,重約500余干克。體形呈長筒形,前粗后細,腹部較平,橫截面呈五角形。頭大、平扁;吻長而尖,是長三角形;口下位,呈彎管狀,可自由伸出。身體具有5行骨板,背部的一行最大。頭部和身體呈灰色或者灰褐色,腹部灰白色。
中華鱘為白堊紀殘留下來的遺種,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珍貴魚類。化石驗證,最早的鱘魚出現在距今一億五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比現在繁盛的鯉科魚類要早一億多年。其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鱘為海河洄游型大型魚類,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成年魚夏秋進入江河,上溯數千公里后產卵繁殖。幼魚在產卵場孵化出來以后,沿著江水順流而下進入海洋。
湖北宜昌修建了葛洲壩水利樞紐以后,中華鱘在宜昌地區形成新的產卵場。為了增殖中華鱘資源,宜昌地區開展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的研究工作,已獲得初步成功。現在,葛洲壩工程局已經建立了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站,利用從江中捕捉的成熟親魚,催情產卵,培育成了3—5克的幼魚后再投放到長江中去。該幣是“珍稀動物”系列特種革中的第十枚,隨著它的發行,整個“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來源:中國集郵報 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