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硬幣結構演變的特點 |
發布日期:2004-3-11 21:3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QUOTE][color=#DC143C]我國當代硬幣結構演變的特點
眾所周知,我國流通硬幣不是自人民幣發行之初就出現的,我國流通硬幣是在第二套人民幣發行中才有的,而且是以輔幣的形式與社會公眾見面的,確切的時間是1957年12月1日。這種狀況一直沿續到1980年。我國的非流通硬幣出現的時間就更晚了,是在1979年。總的講,改革開放前我國硬幣是多年一貫制,是改革開放的東風喚醒了沉寂多年的幣制變革。
那么我國當代硬幣結構演變在改革開放以后有那些特點呢?第一個特點:由輔幣向主幣演化。1980年4月15日我國發行了第二套硬幣既長城套幣共有四個幣種(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這是我國流通幣中首次出現壹元硬主幣。此后我國流通幣中主幣的種類越來越多,當然主要是在流通紀念幣中,壹元主幣最多,到目前為此共有38種,伍元硬幣有15種,拾元硬幣有6種。
第二個特點:由流通幣向非流通幣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經濟上的開放,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每個有聯系國家的貨幣折算問題以及貨幣開放和交流問題。因此,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國際交往的需要,我國從1979年開始發行了非流通的金銀幣(當時主要是大熊貓金銀幣),發行數量非常有限,其發行對象也主要是境外的投資者。在境內發行金銀紀念幣是國人富裕起來以后的事。我國金銀幣的設計和制作從一開始起點就高,在國際上幣展多次獲獎并受到好評,反映了我國非流通硬幣發行的成功。流通硬幣和非流通硬幣并存也完善了我國貨幣結構和體系。
第三個特點:從單一向系列化發展。我國硬幣經歷了一個由單一品種向系列化發展的過程,流通硬幣自第二套硬幣開始,就是主幣輔幣成套發行的,是自成系列化的,流通紀念幣雖然一開始就是成套發行的,但是沒有形成系列,最早形成系列的是非流通紀念幣,如大熊貓系列、生肖系列、中國杰出歷史人物系列、世界文化名人系列等等。流通紀念幣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出現了系列幣,如專題發行的珍稀野生動物系列幣。當然一些經久不衰的題材也逐漸發展成為系列紀念幣,如當代著名人物紀念幣、建國系列紀念幣等。
第四個特點:由點向面發展。這個特點非常明顯,首先是從流通硬幣這一點,逐漸擴展到非流通紀念幣,再擴展到流通紀念幣;其次在非流通紀念幣中也是從大熊貓紀念幣這一點逐漸擴展到其它紀念幣,有的還逐漸發展成為系列紀念幣,題材之廣泛、內容之豐富是流通紀念幣短期內難以企及的;再次流通紀念幣也是由建國幣、民族自治幣開始逐漸發展到多題材多系列的。第四流通硬幣本身,也是從分幣開始,后來發展到角幣和元幣的。
第五個特點:由低面值向高面值擴展。流通硬幣是從分幣開始,向角幣和元幣擴展的;流通紀念幣中只有一套角幣,開始都是壹元幣,后來逐漸向伍元幣和拾元幣擴展;非流通紀念幣自發行以來一直是低面額的面目出現的,但是自2001年起,開始按著國際慣例大幅度調整了金幣面額,是調整前的4倍,這樣其面額就相對體現了金幣的實際價值,這使得非流通紀念幣的面額也從低面額向高面額過渡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金銀幣的面額不論怎樣調整,也不會高于其幣材的成本價,不然出現特殊情況時,持幣者都到銀行擠兌,對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很不利。由此看來,如果有一天流通硬幣也出現壹元以上的高值貨幣也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
第六個特點:從不規范向規范發展。不論流通紀念幣,還是非流通紀念幣開始發行時都存在不規范的問題,如流通紀念幣發行之初就出現過一套貨幣中有兩種發行數量的問題,如首發幣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幣(發行時間是1984年10月1日),由于是兩個造幣廠分別鑄造,其發行數量也不一樣,這樣一是造成統計上的困難,二是給收藏者也帶來了諸多不便。還有流通紀念幣上所紀念事項的起始年代一直沒有標注。當然這在以后的發行中已經得到解決,首先解決的是發行數量不同的問題,年代標注問題是在1999年人民政協五十周年幣發行量開始得到解決的,此后發行的紀念幣都有了年代標注。非流通紀念幣面額與實際價值相背離的問題在2001年也終于有了說法。這表明我國硬幣的發行逐漸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
第七個特點:是從普通幣向精制幣和裝幀幣發展。這在紀念幣中體現的更為充分。流通紀念幣中珍稀野生動物幣的首發幣大熊貓紀念幣中的兩面噴沙幣,就是難得一見的精制幣。非流通紀念幣中從普通幣到精制幣的例子就更多了,近年來出現的彩幣就是精制幣中的極品。此外一些紀念幣在外包裝上也更加精美,受到收藏者的歡迎。
{玉沁}[/color][/QUOT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