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國流通紀念幣中的低檔大盤品種在郵幣卡市場迎來高潮時,曾有過相當不俗的表現,當時幣市那種高漲的人氣、持續放大的成交量和價格連續創新高的場面,至今讓藏界難忘。如今,錢幣市場已走出低迷狀態,流通幣可能迎來另一波的收藏高峰。
流通幣:以錢生錢的藏品
在中國,流通紀念幣是政府為紀念歷史及當代重大事件,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國人民銀行以公告形式頒布和發行的一種流通中的貨幣,無論從法定性和市場屬性來看,都是一種公認的合規性收藏品種。
早在1984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就發行了首套流通紀念幣“國慶三十五周年”(在此之前還發行過5套11枚有爭議的銅鋅合金紀念幣除外),截至目前已經發行了62套72枚流通紀念幣。但對許多人來說,它仍然還是個新鮮事物。
與其他投資品種不同,流通紀念幣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有法定的面值,是法定貨幣。其整個發行過程,要經歷立項、立項確定、央行公布發行計劃、認定法定貨幣形式、規定圖案、規格、發行數量等相關要素的完整程序,并在發行的配套包裝中,配發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簽發的《鑒定證書》。
《中國經濟時報》日前援引一名收藏愛好者的觀點指出,上個世紀80年代,許多人根本沒有投資意識,甚至連收藏的意識都沒有,許多人將其當作新鮮玩意送人,或者逢年過節給孩子們壓歲錢。
從市場走勢來看,作為收藏市場的金融板塊,流通紀念幣以往雖然只是充當郵票的配角,但總是后來居上,如1995年底,人民銀行成立四十周年幣從三百多元起步漲到1997年的一千元,低檔幣則從三元至五元直奔五十元。之后與郵票一樣,從1997年到2005年,紀念幣市場經歷了長達十年多的消化和調整。
業內人士指出,2006年以來,由于人們對紀念幣收藏和投資價值的認識加深,紀念幣迅速全線起動,大多數品種僅一天就大漲30%,顯示出金融板塊的王者風范。紀念幣龍頭“建行”和“寧夏”雖已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1800元和480元,但其他品種價格還在底部,價格低廉,上漲空間很大。尤其是受2008北京奧運這一史無前例的特大利好題材的推動,內因外因條件的齊備,國內郵幣卡收藏品市場進入新一輪投資周期已較為確定。
流通幣有望“奮起”的因素
錢幣市場經過一輪低迷后,已經為許多專家所看好,因為它具備了以下幾個因素:首先,它發行數量大,可炒因素高。低檔流通幣的發行量一般都較大,發行量越大,其炒作性越強,凡幣市中容易引發炒作跟風的熱門品種幾乎都有一定的數量,沒有足夠的量,反而形不成規模,形不成炒作氣候,這已成為中國近年來郵幣卡市場的一大特色,一些資深錢幣投資者從來就不怕發行數量大的品種,只怕市場缺乏題材,缺乏炒作熱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行量大恰恰是一種難得的炒作優勢。
來源:星島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