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
股票熱了、基金熱了,當投資理財的概念一窩蜂地往老百姓腦袋里鉆,大多數人都忙活著在銀行與股市間資金搬家的時候,在銀行工作30多年的老吳,卻有點隔岸觀火的逍遙勁兒。
其間原因就在于他工作這一輩子,攢下了一箱"寶貝"--流通紀念幣。
平常沒事,他愛到錢幣市場上逛逛。考察的結果總讓他驚喜,他的這箱寶貝在不斷升值,個別品種升幅驚人。比如面值僅1元的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紀念幣(簡稱建行幣),最高達到1800元,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紀念幣(簡稱寧夏幣)達480元……數年間這些紀念幣最多的升值了上百甚至上千倍,少的也在幾倍幾十倍之間。
流通紀念幣是國家為紀念歷史及當代重大事件,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國人民銀行以公告形式頒布和發行的一種流通中的貨幣,無論從法定性和市場屬性來看,都是一種公認的合規性收藏品種。早在1984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就發行了首套流通紀念幣"國慶35周年"(在此之前還發行過5套11枚有爭議的銅鋅合金紀念幣除外),截至目前已經發行了62套72枚流通紀念幣。但對許多人來說,它還是個新鮮事物。
老吳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許多人根本沒有投資意識,甚至連收藏的意識都沒有。銀行發行紀念幣很困難,所以作為銀行職員的他,總被單位要求必須購買一定量的紀念幣。那時他覺得要這些幣根本沒什么用,而且零零碎碎的容易丟,所以大多用來當新鮮玩意送人,或者逢年過節給孩子們壓歲錢。最讓老吳念念不忘的是熊貓幣,當時他買了一卷,自己留了幾枚,剩下的都給了母親,結果老太太也怕丟,于是買袋醬油買瓶醋時都花掉了,還對他抱怨說:這種錢都沒人認識,給人家小販都不要呢。結果過了幾年,熊貓幣在市場上價格飛漲,老吳心疼不已,但從此開始堅定了投資與收藏紀念幣的信心。
與其他投資品種不同,流通紀念幣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有法定的面值,是國家的法定貨幣。其整個發行過程,要經歷立項、立項確定、央行公布發行計劃、認定法定貨幣形式、規定圖案、規格、發行數量等相關要素的完整程序,并在發行的配套包裝中,配發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簽發的《鑒定證書》。
老吳說,流通紀念幣的投資價值首先在于其發行規范,真實透明。其每年平均發行數量為2套-3套,發行量適中偏低,大多數在1000萬套/枚左右,像目前2000萬的有7套,3000萬的只有一套。10枚珍稀動物特種幣均為600萬,早期幣發行量則在156萬-450萬之間,寧夏幣最少,其次為建行幣,正因此二者成為紀念幣市場的龍頭。其次,其選題嚴謹,制作精湛。紀念幣的題材是經過嚴格挑選確定的,記載的都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等。選題嚴謹但也不乏豐富多彩,目前已形成五大自治區、重要人物、建黨建國、體育、珍稀動物、文化遺產風景名勝、賀歲生肖以及新近被熱捧的奧運會紀念幣等系列。其三,紀念幣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收藏板塊,沒有任何附加產品和衍生物,由金屬鑄造,易于保存,不易損壞。
據了解,我國流通紀念幣交易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現于1993年底,以《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的發行為契機;第二次出現在1996年,以《朱德誕辰110周年》和《白鰭豚》、《華南虎》的發行為契機;第三次發起于 1997年3月,流通紀念幣憑借其交易方便,易于保存的優勢,以及前兩次高潮中的巨大獲利示范效應,再次受到市場熱捧,以致總面值為人民幣134.3元的全套流通紀念幣,交易價格達到歷史最高點--超過人民幣5000元。
而從市場走勢來看,作為收藏市場的金融板塊,流通紀念幣以往雖然只是充當郵票的配角,但總是后來居上,如1995年底,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幣從300多元起步漲到1997年的1000元,低檔幣則從3元-5元直奔50元。之后與郵票一樣,從1997年到2005年,紀念幣市場經歷了長達10年多的消化和調整。
從去年以來,由于人們對紀念幣收藏和投資價值的認識加深,在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幣的帶動下,紀念幣迅速全線起動,大多數品種僅一天就大漲30%,顯示出金融板塊的王者風范。紀念幣龍頭"建行"和"寧夏"雖已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1800元和480元,但其他品種價格還在底部,價格低廉,上漲空間很大。尤其是受2008北京奧運這一史無前例的特大利好題材的推動,內因外因條件的齊備,國內郵幣卡收藏品市場進入新一輪投資周期已較為確定。
從2005年7月市場見底,在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里,分別于2005年10月、12月、2006年2月、2006年5月形成了4波上升浪,走勢極其穩健,漲多跌少,步步為營,顯示了典型的不斷夯實底部有著強烈上升欲望的牛市初期走勢特征。其中,"建行"從1050元上漲到1500元左右,"寧夏"從260元上漲到340元,老"西藏"從55元上漲到95元,"賀歲羊"從7.5元上漲到16元,"陳云"從2.7元上漲到5.5元,"人大"從2.1元上漲到4.3元,整套幣平均上漲30%以上,個別品種超過了100%,有的品種甚至創出了歷史新高。
不過,收益總是與風險并存,像1997年"朱德幣"面值1元但最高飚升到50元,但不到兩個月,這種幣隨股市、郵市降溫等諸多因素影響,價格跌至22元。
老吳說,與股市相同,人們一般喜歡在行情瘋漲時買進,從而被套牢,損失投資。所以,股市上適用的原則同樣適用于紀念幣市場,投資者一定要正確處理好投資與投機的關系問題,切忌追漲殺跌,在流通紀念幣處于十分低迷的情況下不斷地吃進,耐心持有,必有回報。
流通紀念幣的投資要點
與金銀紀念幣相比較,流通紀念幣突出的優點是價格相對便宜而使得其擁有廣泛的市場群體基礎,根據對整個流通紀念幣板塊的分析和研判,投資者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去把握流通紀念幣后市的市場機會:
高價幣及其市場特點。流通紀念幣板塊中,有少量品種由于發行時間長、發行量少、市場籌碼大為分散等特點,而使得這些市場追捧的品種市價居高不下。其中的代表性品種有市場價格分別為740元的"建行幣"、市價為275元的"寧夏幣"、市價為220元的"鄉運會幣"以及近一段時間市價受貨源沖擊而導致價格跳水的"西藏幣"。高價幣適宜那些穩重型心態比較平的長線投資者,由于發行時期較長,購買時特別要注意品相,高價幣全品相者市場上較為少見。
中價幣及其市場特點。這是流通幣板塊中最大的群體。既有發行年代較早的"新疆幣"和"內蒙古幣",也有新近發行的"西藏五十周年幣"和"辛亥革命幣",中價幣中除了少數新品的次新品外,其他的品種都處于一種交投十分清淡、價格波動幅度很小的尷尬境地中,這些品種的優點是經過數年的沉浮,其價格比較真實。與高價幣相比一些發行時間較早的品種還具有價格優勢。
缺點是這些品種缺少應有的活力,一些品種早先惡炒時上檔留下的層層套牢盤讓人望而生畏,這些品種中,現價分別為16.5元、10元和12.5元的"宋慶齡幣"、"毛澤東幣"和"朱德幣"由于題材屬"傳人"系列加上目前價位不高,使得這些品種長線仍有一定的潛力。另外已經接近20元面值的"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雙色紀念幣,現價介入應該說機會遠大于風險了。
低價幣及其市場特點。目前市場價格低于10元者皆稱為低價幣。2001年上半年行情較熱,幾乎"消滅"了10元以下的低價品種。低價品種的突出優點是絕對價位低,價格彈性足,群眾基礎很好,缺點是容易產生炒作的泡沫,一旦被套損失較為慘重。低價幣中,投資者要回避的品種主要有市場的冷僻品種。逢低可分批建倉的,首選市場成交活躍、彈性足、題材上佳的可供選擇的品種。這些品種一旦市場行情翻轉,往往可以利用低價效應使市價快速無量上漲,價格都有翻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