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發行紀念幣的初衷是流通、紀念和收藏。但從1984年我國發行第一套流通紀念幣以來,僅有初期極少部分參與了市場流通,近年來則根本與流通二字絕了緣分。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受紛亂的錢幣市場大起大落或人為投機和暴炒的影響,讓40多枚(種)紀念幣競相“媲美”,使擁有者囤積居奇,渴盼者望而卻步,有的紀念幣(更不用說各類金銀紀念幣了)對工薪階層來說簡直是咋舌的天價;如1997年發行朱德紀念幣(面值1元)時,市場價竟售50元/枚;華南虎、白鰭豚(面值均為5元)竟售120元/枚。
我們不禁要問,總共發行34套、45件,近4億枚(每套少則幾百萬枚、多則2000萬枚)的紀念幣哪里去了呢?據筆者所知,只要銀行發行紀念幣,各地集幣協會的會員便能人手一枚。如擁有全國最多會員的成都市錢幣學會現有會員700多人,均能“定打不饒”地按面值領取。據該協會一位負責人說,這引起良莠不齊,甚至還有不少幣販參加的早期會員,“亟待清理和整頓”。
流通紀念幣的情況是如此,那么,國家每年發行的更具升值、投資和收藏價值的各類金銀紀念幣,一、二級市場根本難以買到,這些幣到底流向哪里去了呢?筆者曾見一關于紀念幣去向的報道,該文說:“因公開售幣,會出現擁擠的狀況,甚至會引起道路交通堵塞或打架斗毆等現象……因此,專業銀行大都采取內部零星消化的方式發放了。”又說:“有人建議,是否能像郵票那樣可以預定,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濫發貨幣只會引起通貨膨脹。”
如紀念幣“內部零星消化”的說法真實無誤,那么,誰是“內部”,誰就能“消化”紀念幣,誰就能“想出手時就出手”而財源滾滾。那么,如讓這種現象繼續存在或泛濫下去,發行紀念幣的真正意義和初衷不就被褻瀆得蕩然無存了嗎?筆者認為,“近水樓臺”、“內部消化”、“以權謀利”等嚴重的腐敗現象,它產生的社會效果,是十分惡劣的。(摘自:中國金幣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