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注;芳草地)
記得90年代初,我家住月壇公園旁邊,從家穿過馬路就到月壇公園,便利的條件很快讓我結識了精美的流通紀念幣并被其吸引。從那以后就開始收集流通紀念幣、貴金屬幣(俗稱金銀幣)、長城幣、紙幣、老銀幣等除古錢幣以外的幾乎所有中國錢幣,與錢幣收藏結下了不解之緣。收藏的藏品檔次雖然不高,但品種還算比較豐富。由于流通紀念幣品種少、量大,很快就收集齊了,隨后也沒再多關注,自然就沒有發現還有精制幣的存在。
其實也是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精制幣,而且喜歡上了它,尤其是認識了老林以后,更堅定并加快了我收藏精制幣的信心和速度。我從認識、關注、收藏精制幣至今,前后也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陸續認識了不少好朋友,比如廣州老林、天津老萬、內蒙古黃義和等。通過自己研究、收藏和與各位老前輩的交流,我對精制幣有了全新的認識,很想與大家共同學習和暢談。
從認識到關注進而收藏精制幣是一個短暫的開始。我為什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喜歡上了精制幣,我想除了它鑄造包裝精美以外,更重要的是看重它在中國錢幣發展中的地位還沒有被廣泛認識,它的品味及文化內涵將來具有遠大的生命空間。
翻開任何一本中國現代錢幣的圖錄,無非是紙幣、流通硬幣、流通紀念幣、貴金屬幣四大類。這四大類的前三類是流通用的,肩負著貨幣的基本職能;第四類是收藏饋贈用的,面值只是貨幣符號,代表國家法定貨幣,沒有流通的職能。所以我認為從歷史地位上說,流通紀念幣比貴金屬幣會留下更多的歷史痕跡,而精制流通紀念幣是在流通紀念幣發行計劃之內的,是流通紀念幣的精品,錢幣的精品必將代表未來錢幣文化的前進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流通紀念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人們收藏水平的提高,收藏流通紀念幣的人會逐步認識精制幣,收藏精制幣。普制流通紀念幣應該大部分進入流通領域,實現貨幣的基本職能,通過老百姓的使用,達到紀念宣傳主題的應有作用,所以精制流通紀念幣必將是人們收藏的目標。收藏的人多了,2萬的量是不夠的,今后的品種有可能增加到5萬、10萬的量,可想而知,真到那時,再尋找2萬量的品種我想可能和現在尋找植樹節和新疆的難度差不多了,這就提醒廣大泉友,收藏必須講究超前意識。
除了精制幣能保值增值以外,更主要的是收藏精制幣的樂趣使人感到回味無窮。為什么如此說,列舉一下以前錢幣收藏市場的情況現狀,就不難理解了。在以前的錢幣收藏中,想買的東西都比較容易買到,如二版大十元,到馬甸找9品以上的很容易,十幾張都沒問題,只是品相和價格問題而已;買86年長城幣,雖發行量660枚,但三萬多元在馬甸,網上都很容易買到;想買高檔老銀幣,去嘉德錢幣拍賣會,預展時看好藏品,拍賣時只要你高舉號牌不放下,最多幾分鐘,拍賣師就會微笑著對你說:“***號,這件寶貝是您的了”。也就是說,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用葛優的話來說就是“一點兒技術含量都沒有”,樂趣何在?我們現在收藏精制幣就不同了,有錢不易買到,而買到了又不需很多錢,這就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收集尋找,比比個人的眼力和膽識,機會多多靠人把握,這才是收藏的真正樂趣所在。就如黃義和在網上的一句話:“買早期的精制幣不是看價格,是看緣分呀” 。由此我越來越理解老林為何送我一套刻有“緣”字的茶具了,每當我端起它,看著情深的“緣”字,喝著濃濃的香茶,啊!余味無窮。。。
精制幣從84年發行建國35周年流通紀念幣開始就伴隨發行了,但我才剛知道幾個月,相信還有很多收藏錢幣的愛好者還沒認識精制幣,更不了解精制幣,不過沒關系,有精制幣協會的指引,有老林等誠信幣商的相助,還有精制幣QQ群等互動平臺的穿針引線,我深信,精制幣的收藏隊伍將會迅速壯大,全國收藏研究精制幣的文化氛圍很快就要濃烈起來,中國精制流通紀念幣的春天一定會很快的到來。以上是我對精制流通紀念幣的一點粗淺認識,與朋友們一起學習和共勉。.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6-5-17 22:35:10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