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部分收藏者對普通紀念幣精制幣(以下簡稱精制幣)與普通紀念幣普制幣(以下簡稱普制幣)的區別還不是非常的清楚,對精制幣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錯誤認識。筆者就其二者的同和異進行簡單的說明。望廣大泉友批評指正。
一、精制幣與普制幣的相同點
一個事物的內涵也就是其自身的屬性,應該是能夠說明其區別與其他品種的屬性。因此,精制幣作為普通紀念幣來說其內涵,是應該有與普制幣屬性相同的共性(因為同為紀念幣)。
共性一:發行的權威性
無論是普制幣還是精制幣,都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明確的說明了其發行的合法性,因此他們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這是無庸質疑的,這就徹底解決了人民對精制幣身份的顧慮。
共性二:材質的普通性
普通性是指無論是普制幣還是精制幣,他們所用的材質是普通的金屬材料,而且是一樣的,而非金銀這樣的貴重金屬材料,因此稱之為普通紀念幣,而不是貴重金屬紀念幣。精制幣本質上說也是普通紀念幣。
共性三:題材的紀念性
紀念性是指無論是普制幣還是精制幣,他們發行目的是為了紀念某一事件(如建國35周年等)、某一人物(如毛澤東等)或某一物種(如動物等)和其他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也就是說發行紀念幣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隨意的發行,否則就不應稱其為紀念幣了。普通紀念幣的紀念屬性,是區別與現實中流通使用的人民幣硬幣(如1元的菊花等)的重要區別之一。
共性四:發行量的確定性
紀念性是指無論是普制幣還是精制幣,其發行量是有明確規定的,并且是被公布與眾的。這一點普制幣要強與精制幣,但是他們的發行籠統的說是限量發行的,而決不象現實中流通的硬幣一樣是沒有數量限制的。
二、精制幣與普制幣的不同點
精制幣雖然與普制幣相輔相成,一脈相連,有諸多的共性,但是精制幣與普制幣還是有區別的,是有與普制幣不同的獨特屬性。
特性一:鑄造的精制性。精制幣之所以稱之為精制,主要原因在于,其鑄造工藝的精湛。精制幣的鑄造工藝比普制幣要多出兩到工序,因此,在視覺效果上,在幣的品質上要遠遠好于和高于普制幣,這是大家公認的。當然也有例外,如早期的精制幣也有工藝一般的,但總體上精制幣的鑄造工藝和水平是優于普制幣的。
特性二:發行量的珍惜性。精制幣由于做工的要求,使其出品的數量是有限的,因此精制幣的發行量遠遠小于普制幣。這是精制幣之所以比普制幣珍貴的重要原因。精制幣的發行量基本上是在2萬套左右,也有個別的品種多于或少于2萬的,但目前情況看,基本上是穩定在2萬套。而普制幣的發行量基本上都在100萬套以上,一般的在1000萬套左右,有的甚至達到了2000萬套,其發行量基本上是精制幣的500倍左右。
特性三:使用的收藏性。精制幣發行量的稀少,也就決定了其使用的特性,即側重收藏性,而非流通性。
理由一:我國自1984年以來開始發行普通紀念幣以來(不包括84年以前發行的5套11枚紀念銅幣),絕大多數品種始終伴隨著普通精制紀念幣的發行,由于當時精制幣的發行目的主要用于作為國禮贈送國外友人、作為專用禮品贈送給有關幣商等,因此,國內市場很難見到普通精制紀念幣的蹤影。
理由二:在人民銀行的回復中明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市場貨幣流通狀況和錢幣收藏者需要決定是否發行普通精制紀念幣,即發行精制幣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根據錢幣收藏者需要,而這一方面與發行普制幣的目的有著明顯的區別。從中國人民銀行在發行普通紀念幣的公告中所用的“該紀念幣與現流通中人民幣職能相同,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語言中不難看出,普通紀念幣的發行目的更側重于人民幣的“流通職能”,而普通精制紀念幣的發行目的則更側重于人民幣的“收藏職能”。
特性四:面值的象征性。由于精制幣基本是作為一種禮品而發行的,因此,其發行的意義和成本遠遠高于其上所標注的面值的價格。任何一種精制幣都是經過一定的包裝之后發行了,沒有裸幣的發行。因為,精制幣的制作工藝復雜,成品率不高,還需要裝楨發行,就造成了其制作發行成本的提高。要按照其面值來核算的話,每套2萬元(1元幣)的成本,是遠遠不夠的,從這點上說精制幣上所標注的面值的意義是與普制幣不一樣的。應該按照金銀幣上面值的含義來同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