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則經典故事想到精制幣
這是一則營銷案例上的經典故事。
作者:
平鴿
有兩個制鞋企業分別向太平洋某島國派出自已的營銷員,希望拓展市場,兩個營銷員在該島國進行了細致的市場調查后,向自已的企業發回了結論截然相反的電報,一封垂頭喪氣:太糟了,這里的人都打赤腳,沒有人穿鞋。一封興高彩烈:太好了,這里的人都打赤腳,市場多大呀。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一家企業無功而返,另一家企業拓展市場大獲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普通紀念幣的精制幣〈以下簡稱精制幣〉。在對精制幣的探討中,不斷有朋友提出這樣的顧慮:精制幣知道的人很少,群眾基礎并不好,向前發展的動力不足。這種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由于精制幣發行的目的是用于集藏,用于展示我國高端的制幣水平,量很少,且人民銀行從未做過公開的宣傳,所以久在深閨人未識,知道的人確實少,群眾基礎并不扎實,這是現實狀況,就好象那位報怨市場糟透了的營銷員所見全是赤腳確實是事實一樣,但如果我們由此就得出精制幣市場發展后勁不足的結論,不和那位營銷員一樣犯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同樣的錯誤嗎?我們應該把握問題的實質,就象那位積極主動的營銷員,十分清楚他所面對的問題的實質一樣,鞋是用于腳的,是腳就有可能穿鞋,鞋就會有市場,至于穿什么鞋,穿多長時間的鞋是另一回事,宣傳,引導人們對鞋的認識,從而獲利頗豐。那么,精制幣問題的實質是什么呢?我認為,其實質是是否具有優秀的潛質,這種優秀的潛質應表現為:1 是否是人民銀行發行的正規品種,2 是否發行量少,3 是否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根據前期眾多精制幣愛好者積極的探討,以上三點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目前精制幣的市場表現也充分說明社會的認知度在放大。把握了問題的實質,我們完全可以象那位以動態的眼光看問題的營銷員一樣,做出判斷:現在知道精制幣的人很少,并不意味著今后知道精制幣的人也很少;現在精制幣的群眾基礎不扎實,并不意味著今后精制幣的群眾基礎也不扎實。反過來講,現在知道的人少,正是我們進入的大好時機,等以后人多了,要想進入,所花的代價可能就遠遠不是現在的數了。我們完全有理由堅定不移地相信:對于精制幣來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需要的不是炒作,而是時間。
事物都是在變化的,變化是需要時間的,我想,這就是所講的經典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8-28 9:05:24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