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去泡沫全球互聯網第二波高潮卷土重來(轉貼) |
發布日期:2003-8-18 14:2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撇去泡沫全球互聯網第二波高潮卷土重來
經過了狂熱的泡沫催化,也經歷了寒冬殘酷的煎熬。互聯網發展終于進入一個理性的發展階段。雖然,國內互聯網因為“短信泡沫”而令人眼花繚亂,但是,我們考察全球互聯網,必須剔除這些“偶然”因素,用更全面、深邃和長遠的眼光,來重新考察互聯網的現在和未來。
增長強勁,崛起勢不可擋
根據摩根斯坦利預測,從2001年-2005年,全球互聯網用戶年均增長依然保持20%的強勁勢頭,而原有用戶使用程度的增長更加可觀。以互聯網最為成熟的媒體特性來看,2002年消費者在各種媒體的使用程度上,互聯網(使用率13%)已經超過報紙(5%)和雜志(3%),但是還遠遠低于電視(48%)和廣播(31%)。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的使用率年度增長率達到23%,其他各類媒體或者處于停滯或者下滑,互聯網崛起勢不可擋。而作為通訊、商務和娛樂的互聯網應用,都處于更加初步的發展階段。
寬帶應用處于初期,剛剛突破快速增長的臨界點(目前占網民數量的10%)。付費內容2002年增長95%,從2001年的6.7億美元增長到13億美元。互聯網收入的主力———網絡廣告重新開始強勁增長,2003年增長率將超過20%,2004年進一步加速。未來收入最誘人的一塊——電子商務更是處于井涌階段。目前,在網上零售最活躍的美國,其年營業額也只占美國零售總額的1.54%。目前,網上購書已經占到圖書銷售的12%,但是Amazon的活躍用戶只有3300萬,eBay的活躍用戶只有3100萬,比例還不到6億網民的5%。發展空間潛力無限。
當然,第一輪殘酷的淘汰已經告一段落,半數以上的互聯網上市公司被摘掉了牌子,更多的互聯網已經煙消云散,但是,互聯網行業的領軍公司已經開始確立:Google、eBay、Amazon、Yahoo!、Expedia、微軟以及AOL時代華納,成為互聯網近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歐洲、亞洲新興市場的增長依然十分強勁,加上移 動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新的市場機會和新的商業模式拓展,依然可以讓投資者思路更加開闊,為浮想聯翩提供素材。
集體贏利,商業模式不可限量
如果說過去人們心目中的互聯網主要是風險投資和神奇的股價,是燒錢和概念,那么現在的互聯網則是以實實在在的收入和利潤向世界發言。
人們真正感知到互聯網的復蘇,還是起始于2002年,最有說服力的業績,以2002年第四季度為例,據Pegasus國際研究公司提供的數據,在幸存的209家公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超過41%的公司在該季度實現贏利,而在2001年同期,這個比例僅為17%。
更關鍵的是幾大領先的互聯網公司收入增長喜人,蓋過其他所有領域:網上旅游網站Expedia增長100%,第一門戶Yahoo增長51%,eBay增長89%,Amazon.com增長28%。除了AOL時代華納之外,Amazon也在進一步逼近贏利點,而其他互聯網公司的利潤都高奏凱歌。互聯網公司再也不是燒錢的主,而成為最輕松的贏利大家。而且,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可擴展性依然不可限量。
2003年6月,可以說是Amazon的節日,據稱最新的哈利·波特第五集《哈利·波特與鳳凰令》的銷售火爆異常,在全球銷出140萬冊,世界上有175個國家的讀者購買了這本為兒童準備的神秘小說。雖然網上售價較零售價低40%,但沒有影響到公司利潤,公司在此書銷售期間新增了25萬個客戶賬戶。而且,Amazon再次提高年度收入的預期。預計2003全年銷售額在49億~51億美元之間。而僅僅在4月份,公司曾“樂觀”預計是47億美元,比2002年39.3億美元的銷售額增長20%。
另一只互聯網龍頭股票eBay在7月份宣布了一股拆兩股的分股計劃,這是互聯網3年來悲慘世界的第一次,此舉頗具象征意義,凸顯出其電子商務巨頭的地位以及歷經互聯網興衰仍不減繁華的幸存者形象。該公司第二財政季度利潤和收入差不多增長了一倍,預計,eBay全年收入可望達到20.8億美元,每股收益預期1.31美元。其中,海外業務的增長勢頭更為強勁。
飆升股價,挺進全球1000強
2002年,互聯網股票是華爾街碩果僅存的上漲類股票之一。2003年上半年,各大互聯網公司業績依然保持強勁勢頭,股票漲勢都在Nasdaq指數漲幅的數倍以上,包括半年內內憂外患壞消息不斷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其股價也有50%的增長。在一年一度涵蓋各行各業的2003年《商業周刊》全球1000強排行中(以企業市場價值排序),共有AOL時代華納、eBay、Yahoo、Amazon、Yahoo日本、Expedia等6家互聯網公司進入全球500強之列,說明了互聯網公司已經不是“初生牛犢”,而確確實實已經在強手如林的商業世界中牢牢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拋開不夠純粹的AOL時代華納,eBay排列111位,Yahoo排名211位,Amazon排名275位,那些大名鼎鼎的AT&T、Sun、CA、阿爾卡特、朗訊、施樂等IT和通信巨頭都相形見絀。而且,由于Googl
e一直沒有公開上市,否則這家穩具前5強的互聯網“巨頭”一定會為互聯網增色不少。
股價的活躍進一步激化了沉寂多時的資本市場。2003年7月15日,Yahoo宣布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Overture,價值約16.3億美元,此舉將不但可以提升雅虎對網絡競爭對手微軟和Google的競爭力,而且是多年來第一次重新凸現互聯網公司的價值。這次購并被許多人視為互聯網重新崛起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標志著全球互聯網真正從泡沫“葬禮”中復活了。而就在幾個月前,該公司剛以2.35億美元收購了網絡搜索領域的另一個行家———Inktomi。
否定之否定中的螺旋式上升
盡管作為互聯網的傳統老大,AOL時代華納沒有享受到互聯網復蘇的任何好處,但是這不影響互聯網世界的“喜慶氣氛”。當然,這種“喜慶”也同樣標志著互聯網競爭的加劇。在互聯網低潮時期異軍突起的Google,無疑是一大新的神話。這個專注于技術、始終低調的搜索公司,一直沒有急于上市,而是一步步沉著地完善服務,穩穩占據實地。
Google的野心顯然不僅僅限于搜索,而是利用搜索的戰略優勢取得互聯網世界的“制高點”,以此對新聞、電子商務和各種互聯網服務施加非凡的影響力。摩根斯坦利著名分析師瑪麗·米克認為,電子郵件和即時訊息是互聯網的第一大“殺手級應用”,瀏覽器是第二大“殺手級應用”,如今,搜索/查詢/獲取(SFO)可能將成為第三大“殺手級應用”,開啟一個新的大錢眼。
掌握這個第三大“殺手級應用”,Google可以對內容、電子商務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各種互聯網商業模式構成潛在威脅,可以說,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被Google震撼了。比如當Amazon試圖成為網上購物霸主、eBay試圖成為網上拍賣霸主時,成千上萬的購物者們可能只是通過Google來尋找涼鞋、窗簾等想要的物品。
另一大互聯網勢力當然就是微軟,憑借其400多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以及對PC軟件領域的壟斷性控制地位,微軟從來沒有放棄壟斷互聯網市場的野心。微軟旗下的MSN網絡集團推出了旨在開發自己的搜索引擎的計劃,MSN網絡廣告據稱已經超過Yahoo。總之,微軟在互聯網的崛起,足以對任何互聯網公司構成摧毀性或者吞并式的壓力。現在有著“病貓”之稱的AOL時代華納,也依然是舉足輕重的力量,隨時可能發威。
技術平臺日趨多樣而簡易、每天24小時的服務模式、全球化的無邊界市場、幾乎零成本的交易成本等等,這些泡沫時期鼓吹的理念和概念,開始重新浮出水面,值得我們更審慎的思考,雖然我們曾經崇拜,并將其打到。但是,事實面前,我們還是應該有勇氣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上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