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國古玩市場最活躍的一年,但也是問題積少成多、積小為大,影響古玩市場發展趨向的一年。回顧2004年中國古玩市場發展的實際與發生的事件,展望2005年中國古玩市場的發展動向與前景,筆者認為,中國古玩市場已經出現的十大趨勢應該引起業內人士及相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關注。
第一,復仿制品繼續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由于古玩商品需求的不斷高漲和復制、仿制古玩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玩復仿制品以空前未有的速度與規模大舉進軍各類古玩交易場所,不僅潘家園滿處擺放,在各大古玩市場的柜臺里也經常露面。令人憂心的是,復仿制品已經成為各類級別拍賣會上的常客,甚至是座上賓。筆者一向認為,復仿制品的出現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古玩市場繁榮的一種表現,也是古玩市場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但是隨著這種現象的日益增多,筆者還是產生了些許憂慮,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復仿制品的銷售方式:標明復仿制品賣,非常正常,但當作古玩真品賣,就會成為古玩市場發展大潮中的一股逆流。
第二,有形古玩市場向高檔次邁進。由于港臺古玩商和海外其他古玩商進入中國古玩市場,加之中國古玩商銷售理念的國際化,我國有形古玩市場的發展出現了向高檔化邁進的趨勢。突出表現在店鋪裝修設計和貨品擺放的高品位,許多古玩店正在迅速向傳統古玩店過去的貨品擺放方式——多、滿、亂告別。
第三,古玩會展業的品牌已經形成。2004年舉辦的第七屆“北京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獲得空前成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經過近8年的努力,中國古玩會展業的品牌已經形成。突出表現在參展商與參展顧客的全球化趨向。目前,“北京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已經成為業內人士公認的古玩經銷商與古玩收藏者的高水平盛會。
第四,海外文物回流出現第三次浪潮。2004年12月,美國美中收藏家協會與上海國泰拍賣公司在上海舉行的專場回流文物拍賣會標志著中國文物回流第三次浪潮的出現,這次浪潮突出的特點是海外收藏組織以團體的方式集中將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運回國內拍賣。海外文物回流的第一次浪潮是在2002年,突出特點是有多家拍賣公司從海外直接收取回流文物拍品拿回國內拍賣。而第二次浪潮則由2003年第六屆“北京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和2004年第七屆“北京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組成,突出特點是海外文物商以參展的形式出現在博覽會上。
第五,文物鑒定證書貶值。由于文物鑒定行為和文物鑒定公司設立的不規范,五花八門的文物鑒定書在業內人士心目中的位置正在迅速貶值。突出表現為一些文物研究機構中有職稱的研究專家隨意涉足商業文物鑒定領域,隨意開具文物鑒定證書。這些專家開具的證書,有的因辨偽能力欠缺而看錯,有的因金錢左右而錯開,令許多業內人士不屑一顧。
第六,古玩市場管理出現空白,民營文物商店破土萌芽。由于《行政許可法》的正式實施,文物行政管理機關礙于現行法規中沒有古玩市場的字眼而從古玩市場的管理中撤出,造成了古玩市場管理上的真空。古玩商會和一些民營古玩商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根據現有法規申辦文物商店有限公司,于是一些民營文物商店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內。
第七,專業古玩市場開辦熱。古玩交易的火爆推動了古玩市場的開辦熱,大量的民營資金投入古玩市場的開辦熱潮中,由此便引發了古玩市場業的激烈競爭。在古玩市場的開辦熱潮中,古玩專業市場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成為古玩市場開辦熱中的寵兒。例如北京地區的古玩城古典家具市場,憑借它的專業優勢很快成為古玩市場的搶手牌,而號稱北京最大的怡和古玩市場卻由于仍然模仿以往的綜合市場模式,缺乏專業吸引力,不足半年就關門改行了。
第八,買家成分發生變化,民營企業買家階層開始形成。隨著古玩收藏熱的爆發,古玩買家成分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業內買家、國企買家開始讓位給民營企業買家。民營企業買家紛紛將手中資金投向古玩,其出手資金數額之巨、速度之快稱得上是古玩交易領域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以往的買家黯然失色。
第九,文物拍賣業出現信任危機。在中國大陸風行了十多年的文物拍賣業,走到2004年可以說是最火熱的一年,同時也是問題暴露得最多的一年:收假拍假、雇托兒設局等諸多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和案例,已經使原本深受買家歡迎的經營方式威信掃地,文物拍賣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第十,古玩中介行為作為一種經營業態已經形成。到了2004年,古玩中介行為已經從原來的零散現身、游擊運作走向如今的企業化。不僅許多收藏家通過中介購買古玩,一些博物館甚至是國有博物館也通過中介完成收購展品的任務。而國外流行的基金運作方式也時常出現其中,可見中國古玩中介領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與影響力。(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會長 宋建文)
來源: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