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的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A、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
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
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后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可悲就在于,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后的成功。
B、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于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100萬元花費了10年時間,那么,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果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C、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板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板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很難做大。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于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么?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D、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并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愿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余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抵觸情緒。實際上,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E、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有一篇報道,江蘇省2003年高學歷(本科及以上)者人均年收入超過11萬元,小學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上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