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wǎng)
新華網(wǎng)天津9月24日電(記者鄭 妍 李 季) 每逢周末,天津市的幾個古物市場都被擠得水泄不通。那些靠眼力"吃飯"的文物收藏者究竟可以在這里淘到多少"寶貝"?天津市文物處處長趙文剛?cè)涨敖邮懿稍L時稱,天津古物市場有90%是仿制品。
在古物市場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些古玉,可是這些古玉仿制品相當多。作假者用機械操作,代替人工雕琢,然后再仿一些造型和圖案,玉器的價值也較低。一對玉鐲成本只要3元錢,可在本市就可能標上幾千元,很多對玉不甚了解的人經(jīng)常受騙。同樣,翡翠造假也很多,主要還是用激光上色,這種顏色幾年后就會褪掉。
一位專家曾不無感嘆地表示:"我從事瓷器鑒定30多年,見過的文物不下5萬件,可是哥窯的瓷器卻只見過1件。"而在如今的古物市場上,仿制哥窯、汝窯、定窯的瓷器卻隨處可見,樣式更是從梅瓶到帽筒,幾乎無所不包。在和平古玩市場,總有很多外地來的"老客"叫賣"出土文物"。他們騙人伎倆其實非常簡單:選一批造型比較古樸的瓷器,然后,將瓷器浸在鹽酸中,待瓷器表面發(fā)黃,產(chǎn)生裂縫后再將這批瓷器埋進土里。兩三個月后,瓷器開始變得灰暗、陳舊起來……
除古玉和瓷器外,最火的假文物要數(shù)"宣德爐"了,這種自出生之日即有人開始仿造的銅器,真真是讓藏者費盡心思去琢磨,而結(jié)果卻往往是"再次走眼"。宣德爐的造假高潮出現(xiàn)在萬歷時期,南京的甘文堂與蘇州周文甫所造的仿制品與真宣德爐只差一等,而被人搜購一空,以后各代各有不同。而現(xiàn)在地攤上所謂的落款是"宣德爐"的,幾乎十爐十假。好在由于工藝復(fù)雜,一般造假者對文物的認識和把握不準,假銅器很容易看出破綻。即便如此,仍然會有大量造假者為此鋌而走險。除宣德爐外,仿造日偽時期出產(chǎn)的槍刺、古代的鼎和爵等都可時常見到。
電腦的發(fā)明給文物造假帶來全新的"技術(shù)支持",這一點運用在書畫仿制上成了一柄"雙刃劍"。文物販子們把這種技術(shù)用在歪道上:用電腦復(fù)制原作的題跋,然后再將其附于偽作上。一個問題產(chǎn)生了:假畫"真"題跋。當今文物市場上的假書畫多集中于唐伯虎、鄭板橋、劉墉等幾位名家身上,大多可一眼洞穿。
明代的花梨木太師椅,價格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一些造假者就是看中了這個市場,紛紛采取各種手段造假,牟取暴利。天津市民陸先生曾花一萬多元買了一架"明代畫案"和兩把"清代太師椅",據(jù)說是黃花梨木的。誰知陸先生回家用抹布擦拭太師椅時,發(fā)現(xiàn)竟褪色,那個畫案到家就裂了縫。陸先生找來專家一看,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明清家具,全是仿冒品,連1000元也不值。現(xiàn)在明清家具市場有相當一部分是仿冒品。
古玩假貨何以泛濫?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買假、藏假、販假?歸根結(jié)底,還是一夜致富、一物成名的心理作祟。民間收藏古玩已成為一個高風(fēng)險的行業(yè),收藏者除具備歷史、文化、專業(yè)制造工藝的相關(guān)知識外,還要對全國市場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愿收藏者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不要陷入盲目的收藏怪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