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投資的熱度還在持續升高,最近,從各地傳來的金條推出即售罄的消息似乎更為這個結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按照一般理論,黃金投資熱對于宏觀經濟大勢來說并不一定是好事,它顯示的是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在上升。而此前央行也在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了對通脹的某種擔心———所謂“所有看似不相關的事其實都是相互有關聯的”。
不過,從中國的情形來看,黃金熱的另一個原因即投資品匱乏,則是不可小視的。
黃金作為一種特殊的貴金屬,曾經具有很強的價值衡量功能和其它貨幣功能。然而,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實行了“黃金非貨幣化”改革。在失去美元等價物功能之后,黃金身上的超價值價格逐漸銷蝕,黃金價格日益向其價值回歸。
黃金非貨幣化后,逐漸被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和投機者淡忘。金價從此開始長期疲軟,波動幅度通常非常之小。
從投資學角度來看,黃金沒有生息功能,長期持有黃金機會成本極高,這就導致長期持有黃金非但不能增值,連保值都很困難。要想從黃金身上獲利,惟一的
機會就是金價的波動,但很少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黃金長期被人冷落,而國內金融市場黃金交易長期以來更是悄無聲息。
我國對黃金實行管制政策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以贏利為目的的投資黃金行為一直被視為非法。
不過,從今年開始,一系列政策法規的放開使得投資黃金的沖動被釋放,現在的情況是,投資沖動的釋放后面卻折射出目前投資品匱乏的現實,由此,投資沖動被夸張而引致一系列的風險也是不可不察的。
不久前,“十大城市黃金投資問卷調查”結果稱,兩成股民有轉而投資黃金的意愿。
的確,股票投資在當前的確是件令投資者感到乏味和痛苦的事,然而除了股票,其他投資品要不就是收益率很低要不就是風險過高:債券收益過低、保險不盡如人意、基金屢屢下跌、房地產泡沫放大等等,投資沖動被壓抑是不爭的事實。
黃金投資一旦放開了閘口,人們的熱情高漲,這固然是放松金融管制后的好現象,但也正是如此,我們的管理層和制度設計者更應該認真反思,在面對如此巨大的投資需求,我們的投資品供給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呢?張立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