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是“遲早的事” |
發布日期:2004-4-15 22:0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清華大學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秀云在《經濟日報》上撰文指出,央行目前
很難做出加息的決定,有特殊的外部原因,在去年大量外資涌入中國的情況下,加息
將吸引更多境外資金流入,既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又加大銀行支付利息的負擔。不
得已,央行在去年9月采取了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的辦法,用這一非常強硬的貨幣調
控手段減少市場資金供應。不過,這一手段只是控制了貸款規模增長的速度,并沒有
控制住物價上漲的趨勢。從央行目前的態度來看,還看不出提高利息的意思。那么,
現在的貨幣政策在告訴我們什么呢?一邊是高存款準備金率,或者準備提高存款準備
金率,這是在說,你們要小心了,不要盲目貸款投資了,我不是很鼓勵你們貸款投資
了;一邊是低利率,這是在說,你們貸款買房吧,買車吧,資金成本不高,你要是覺
得存款利息收益不合適,你去投資吧,你如果貸款投資難,那么請盡量用自有資金投
資吧。這種政策信號的結果是:處于市場供應端的資金投入逐漸減少,處于市場購買
端的資金逐步增多,越來越多的存款開始尋找投資機會,而這些增量資金加上市場的
存量資金,會推動包括證券市場在內的資本市場整體上揚。資本市場財富效應的增加
,會推動和加速上述經濟循環。屆時,央行必將在合適的時機加息,以提高資金使用
成本,同時吸引部分“貪圖”銀行安全收益的資金,以控制銀行存款流出速度。
韓秀云認為,可以肯定地說,就當前經濟形勢來說,銀行加息是遲早的事。嚴格
地說,中國經濟在經歷了1996年以來的連續8次降息之后,目前已經進入了加息
周期。人們會看到伴隨證券市場股價一邊上揚,央行一邊加息;一邊加息,股價一邊
上揚的情形。這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宏觀大勢所決定的。而經濟就是這樣,循環往復地
尋求動態的穩定,直到這個穩定被新的因素打破。
述評:宏觀經濟調控始終是一個由否定到肯定、又由肯定到否定的“否定之否定
”的過程。如同“時尚”與“傳統”的不斷變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唱盡新歌又
翻出老曲。問題就在于如何把握時機、節奏和力度。“過猶不及”,火候不到成了夾
生飯就歸于失敗。現在通脹開始有所抬頭,是否已經到了加息的時候?央行其實已經
放出風聲,此前,周小川行長的說法是,“之所以沒有在這個月考慮利率政策,因為
雖然CPI有所上升,但還不到要調利率的程度”。“至于對下一個月或者今后的政
策,應該說是建立在我們對經濟形勢的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言下之意,加息措施
已經成為央行的選項,隨時有可能推出。但是仍有兩難的困惑:推得早了,達不到引
導銀行儲蓄資金分流、引導社會消費和投資的目的(而這正是管理層多年夢寐以求的
目標);推得遲了,銀行資金流出過快,又可能突然釋出銀行的風險。另外,管理層
或許還有一個很現實的計算:這幾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及其引發的通脹趨勢,與以往的
情況有所不同,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行政主導的投資熱潮,而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普
通百姓的收入(尤其是農民的收入)增長不多,就業不足仍然是當前一個嚴重的社會
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雖說維持低利率對于擴大社會投資和消費不見得有太大效果,
老百姓的幾個小錢該存銀行的還是會存銀行,未必就會聽你的勸告拿去買房買車,但
維持存款低利率,對銀行顯然有利。所以,除非迫不得已,恐怕央行還會采取其它控
制貨幣供應量等方式進行調控(如不排除再次動用提高存款準備全率這一“利器”,
而不致于立即采取加息這種普適性的緊縮措施。就是要加,也會首先著眼于貸款利息
,或者通過加息適當拉大貸款利息與存款利息的差距,保障銀行的利差收益。為此,
有學者還主張今后的利率調整應與利率市場化結合起來,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的幅度
,逐步過渡到“對貸款利率只管下限,對存款利率只管上限”。至于講到股市,近來
這一輪漲潮顯然與以上對宏觀經濟形勢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判斷有關。在負利率的背
景下,促使一部分社會資金和企業資金從銀行存款轉向股票(或證券基金)。但由于
中國股市全流通預期仍未明朗,“國九條”的貫徹落實有待時日,只要管理層在這方
面不能給出更為確定的信號,所謂“大牛市”恐怕還言之過早,說不定一旦加息,漲
勢就隨之逆轉,炒過了上半年,下半年就沒戲了,而不大可能出現如以上韓女士分析
的“一邊加息,股價一邊上揚”的情形。
[]
[1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