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現金數額日積月累
●成家后:減少風險大的投資
●到中年:投資渠道呈裂變式發展
●年邁期:財富消費期
年輕時:加法
人生路上,真正意義的理財應當說是從有了個人收入開始。這時,多數人雖然手中的現金數額可能很少,但還是要興沖沖地將它逐月存入銀行。
如果用四則運算來比喻,這個時期運用的是加法:一月份的工資是被加數,二月份的是加數,相加后產生一個“和”,第三個月,“和”又成了加數,新的工資結余成了加數,依次類推。經過日積月累,這個“和”會不斷增大,達到一定數額后,你可能就到了結婚年齡。
成家后:減法
成家之后的理財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兩個人,四只手在共同堆積家庭財富的“金字塔”。收益最大化成為家庭理財的第一目標。于是許多人逐漸對收益高的投資方式感興趣,往往不看風險只認收益,炒股、企業集資等讓人趨之若鶩,結果有人炒股賠錢,有人集資被騙。經過這些投資失敗的教訓,他們冷靜了許多。這時減法派上了用場,一些風險大的投資方式被逐個減少,炒股、集資等都成為“減法”,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只保留了開放式基金、國債、銀行儲蓄或保險。
到中年:乘法
不知不覺步入了中年門檻,炒匯、賣基金有了經驗,你肯定會傾其所有而“不浪費一分錢的資源”;認準了比較穩妥的儲蓄、國債和保險,你會“翻著跟頭往銀行存錢”,這實際是運用了乘法,這條合適你的投資渠道會呈現裂變式的發展———在經歷加、減兩種運算之后,乘法將您帶入了人生理財最輝煌的時期。
年邁期:除法
到了老年之后,一些投機性質的理財方式逐漸淡出,這時除法便進入了你的生活。因為多數老年人會選擇銀行儲蓄作為理財的生財主渠道,所以理財收益頂多能達到炒股、炒匯時的三分之一;雖然你的積累不算少,但一場大病就可能使你的資產被“除”去一半,當然,如果你選擇保險,那就另當別論。所以說,退休前是財富的積累期,退休后就是財富的消費期,也可以說是被“除”期。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3月17日 第十二版)作者:雅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