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賣導報)近年來,玉器收藏呈現出勃勃生機,玉器拍賣成交率和拍賣價格不斷創新高,不僅說明拍品的珍貴和精美,同時也說明了競買者、收藏者的鑒賞水平和玉器保值升值功能在不斷提高。但筆者通過參加拍賣會和一些藏友交流,發現了玉器市場上的幾種很具有代表性的怪現象。
第一怪 老玉賣不過新玉。市場中低檔老件,如小帽花、帶鉤、扁方等一般只賣幾十元錢一件,而近年連這類東西都有仿做,價錢反而比老件貴,因為做工的價錢一般不止這個數。中高檔老件,如筆者去年在蘇州 買到一件玉簪,雪白的子料,鏤雕玲瓏,玉質滋潤,經過多次討價還價,終于在快收攤時以3000多元拿下,而像這樣料子的新貨,價錢還要高出一些。當然,這一怪的前提是,你在市場上買老玉要拿得到內行價,不能被“斬”。
第二怪 重表不重里。這是藏界通病,考其根源,大凡由于不能辨料,只好憑借皮張來肯定是否為子料,最終墮入盲目,沉迷于皮張,反而忽視了玉質本身。藏玉者的這種偏好,也影響到了市場銷售,當然玉商是跟著買者的喜好下菜碟的,所以一些玉商進貨時,一般偏好滿皮或大紅皮的件頭,這樣的皮張如果加上沒毛病的好玉種價錢是奇高的,他們專挑玉質雜混、色澤黑青的,認為物美價廉,花三四百元錢就買到了這么高級的紅皮玉器。姑且不論這皮張是真是假,或是人工加色,就算全是真皮,沒有好的玉種,那是一點戲都沒有的。蘇州玉器行的人背后戲稱這些專買皮的人為“空子”,大概是說他們尚沒有入門的意思吧。
第三怪 玉器論白論克買賣。玉器以白為貴,北方比南方更看重白度,這本不錯。可是真正的藏家都知道,玉器除了色度之外,還必須綜合考察其油性、硬度、韌性等指標。如同為和闐子料,在色度相差不遠的前提下,其余幾項就顯得尤為要緊。玉器加工完成后,價值的高低還取決于手工和有無綹裂等毛病。經常看到有玩家根據玉器白度,定價多少錢一克的怪現象,將其余幾項指標視若無物。
也許玉器市場的怪現象還有很多,這倒也可以理解,因為市場也是一點點在完善的,但人們如果對他們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就不應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