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建設全面啟動 京城建筑企業成最大贏家 |
發布日期:2004-3-5 23:4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平心
日前,北京2008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奧運村、會議中心、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等6個主要項目的法人招標相繼完成并已陸續進入建設階段,中標人均為國內企業;通過項目法人招標確定的6個奧運會主要場館及設施項目,總投資約205億元,其中85%的資金通過項目法人招標的方式,運用市場機制融資完成。這是政府在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上進行的大膽創新,同時也探索出一個大型社會公益項目政府融資的新模式。
最讓北京建筑業感到振奮的是,
北京的國有建筑企業成為此次的最大贏家。北京城建集團更以身兼奧運會國家體育場、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奧運村及國家體育館三標四個工程的大獲全勝而為人矚目———即便是在奧運的歷史上,這也是絕無僅有的。而更令人關注的是———中標人除了頭上有奧運的金色“光環”外,還需要承擔起項目從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到移交的“全套”BOT程序,這在國內尚沒有可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10億資金從何而來?
北京城建“連中三元”的消息剛一傳開,就已經有“好事者”為他們算了一筆賬:國家體育場總投資35億,政府投資占58%,中信和城建集團以及美國金州組成的聯合體投資42%,其中城建集團的比例為30%,也就是總投資的12%左右,也就是大約4億;國家體育館及奧運村項目總投資約40億元,沒有政府投資,北京城建集團出資總比例為24%,按照項目公司的注冊資本,城建需要出資2億,作為滾動開發的項目,城建共需要投資4億;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注冊資本6億元,公司出資比例為25%,也就是1.5億。按照這樣的估算,城建集團需要的資金量在10億左右。
如果在一個正處“日中天”的高科技企業看來,10個億實在是“小菜一碟”,但是,對于一直以來靠規模支撐而利潤率極低的建筑企業來說,錢能從哪來?而且,北京城建的資產負債率已經是80%。
“很多人有這樣的擔心,這并不奇怪。”北京城建集團董事長劉龍華在接受采訪時說,“而且很多人的問題是這樣連貫下來的:城建為什么能中這么多標?中了標有沒有錢投資?能不能干好這么多活?干完這些活能不能賺錢?”
“經過理性的分析,我們認為完全有能力承擔這10個億。靠什么?當然是資本運作。我也算一筆賬:第一筆錢,將上市公司北京城建24%的股權轉讓給國外一家企業,收回5個億;第二筆錢,配股能拿回3個億,這是我一直強調的要用好上市公司的優勢;第三筆錢,我剛剛有一個項目轉讓,東直門交通樞紐的轉讓費15億,當初我們做好一級土地開發只用了7個億。簡單算下來,早就超過10個億了吧。”劉龍華的信心已經寫在了臉上,“如果還有需要,我們已經和國際資金談好貸款,像澳大利亞早就上門要求合作,國內銀行也非常主動。”
“至于施工,目前我們中標的項目全部加起來有100萬平方米左右,在3年內完成;對于城建這樣的每年開復工面積都在1100萬平方米的建筑施工企業來說,應該不是問題;從施工難度上看,除了‘鳥巢’項目有一定的挑戰性,其他應該還算是正常的施工難度。我還有一個理念,就是充分用好總承包商的身份,現在國外很多頂級的專業公司找上門來要和我們合作,要做我們的專業分包商。”劉龍華說,這種感覺很不錯。而之所以有好的感覺,是因為企業的能力發生了變化。
“再者,你知道我投入的這10億換來的是什么?”劉龍華并不掩飾他的興奮,“是價值100億的工程總承包權!值不值,我想這筆賬誰都能算出來。”
奧運項目對于建筑企業意味著什么?
“肯定不是接到了幾個大工程、有活干那么簡單!”北京城建集團董事長劉龍華說,“建筑企業從干活賺錢到靠資本運作賺錢,這是建筑企業的質的飛躍,也是北京城建集團,乃至北京國有建筑企業有能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標志。”
據悉,目前北京的城市建設已經進入投資高峰期。來自北京奧運經濟研究課題組的數據表明,“十五”期間,北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會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長,5年累計在8500億元左右。其中,奧運場館和配套設施的直接建設投資為290.1億元。如果延伸至2008年,與奧運直接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總投資約為2400億元,同時,北京房地產開發乃至房屋租賃業將“升溫”,到2005年,房地產開發累計投資額約為2800億元,總市場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而由此產生的拉動行業其他相關產業而產生的經濟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毫無疑問,北京現在已成為世界建筑領域炙手可熱的市場,”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學者趙亮表示,“包括庫哈斯、赫爾佐格、德梅隆、福斯特這些獲得過普利茨克獎的建筑大師都要到中國來、到北京來,并期待在這里留下自己的作品。許多外國建筑大師都感到,現在要搞建筑不來中國不行了。”
如此巨大而開放的市場,自然會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
“贏得眾多奧運項目不僅有利于與建筑業同行的競爭,也有利于度過2006年的行業調整期,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資本運作帶動集團建筑施工,并借機進行企業調整和改革,從而區別于二級公司的競爭模式,使集團向現代化、資本運作型企業發展。”劉龍華的觀點則代表了眾多國內建筑企業爭奪奧運項目的初衷,“通過奧運項目的實施,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提高企業資本運作的水平,鍛煉一批國際化的優秀人才,增強企業強強聯合的能力,加強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北京市建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的城市建設已進入歷史高峰期,今年開復工面積將突破1億平方米,這樣的規模很可能要持續幾年。巨大的商機為北京市建筑施工企業創造了改革創新、發展壯大的難得機遇,施工企業應該在高質量完成奧運工程的同時,抓住機遇,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把企業做大做強。
建設“高峰”后的“低谷”怎么辦?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課題組專家曾經指出:北京建筑企業還將面臨奧運建設“高峰”與后期“低谷”的矛盾。這種情況在第11屆亞運會工程建設結束后就曾出現過,本來在今后20年內,北京建設都將保持一個適度的增長,但是,由于奧運工程的帶動,建設投資與建設項目的“提前支出”已成必然,后奧運階段的“低谷效應”可能出現。至于奧運會結束后什么時間會出現這種“低谷”,以及“低谷期”可能持續多長時間,專家們表示現在還很難預測。這就要求北京建筑企業要高瞻遠矚、未雨綢繆,以求平穩過渡“低谷期”。
北京城建集團董事長劉龍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正是奧運工程全面開工建設的高峰時期,由此帶來的“建筑行業熱”輻射全國;國有建筑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利好機會,開展企業改制和企業產權機構調整,徹底扭轉被動局面。目前就有很多企業和個人找我談,要買城建的股權,水漲船高,我們現在可不只是貨比三家了,是貨比幾十家。
北京市建委有關專家也指出,目前,一些大型建筑企業是靠規模支撐,當奧運會過后,北京城市建設過了高峰期,在京的中央企業和外地企業又不退出,其規模就會下滑。如果此時成本降不下來,潛在的矛盾就可能激化。所以,建筑企業從現在起就應該在全國布局,從現在開始就盤算如何走出去,在國內、國外市場上站住腳,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強,實現企業的市場化、自主化、國際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