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熱"辯論掩飾了真正的危險
2004-01-21 07:44:55
《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說,令人嘆為奇觀的是,中國的投資貨幣(中央銀行印
制的新錢幣)和GDP都在高速增長,而通貨膨脹竟然并不嚴重。實際上,投資過剩
是今天中國經濟的真實寫照。固定資產投資在2003年度的前11個月中上升了2
9.6%。政府發行了多種建設債卷,各銀行更紛紛為工廠擴大生產力發放貸款,房
地產建設更是如火如茶。但分析家指出,這些投資項目很多都是盲目的,根本不符合
市場需求。這種盲目貸款必然使各銀行已經爛透的貸款帳愈發不可收拾,終將因挖肉
補瘡而導致全國性的經濟蕭條。然而,政府似乎并不真心想要給這種盲目發展的經濟
降溫。例如,中央銀行反復警告房地產泡沫,并試圖以限制未完成公寓的銷售來鉗制
房地產商,而國務院卻撤銷了中央銀行的限制。文章說,如果說中國畢竟還有一位有
獨到見解的經濟學家,那他就是吳敬璉。最近以來,他一直在警告,中國最嚴重的問
題在于其資金運用的不合理。發展中國家的資金運用效益大體上是1:1,亦即$1
的投資最終產生$1的產能,而中國的竟是7:1。僅僅是由于中國老百姓的儲蓄率
高達40%,才使中國能夠承受得起這樣巨大的資金浪費而仍然維持經濟的增長。然
而,這種畸形的經濟模式必將不能持久。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中國的前景不能不
令人擔憂。
述評:從長遠來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銀行體系所承擔的風險實際上會比國內
現今的體系所承擔的風險要低得多。對低效益企業收緊貸款對剛剛步出通貨緊縮的中
國來說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投資過熱現象清楚地顯示,我國再也不能沒有一個健全
的、市場驅動的資源分配體系了。對"過熱"的辯論掩蓋了中國經濟的真正致命的危
險。
[]
[11]
來源:中經分析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