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生于上世紀70年代,承載未來希望、接力中國發展……作為新生代力量,如何使得家族企業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近日,浙江省中科企業研究院舉辦了"新生代企業家·創新論壇",邀請了近百名新生代與父輩企業家,面對面探討家族企業的未來出路。"浙商二代"中自主創業的代表--上海拓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豪講述了他的創業故事。
大三賺到第一桶金:1000萬
我還未出生時,父母就開始創辦企業。從小我跟著父母走南闖北、到處進貨,見證了父輩從零開始的艱辛。
在高中年代,創業的夢想早已深入我的骨髓。高考結束后,我跟好朋友喝茶時說了四個計劃,一路走來都實現了:
大一階段要認真完成學業,把大大小小的等級考試完成,比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等。
第二年要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來鍛煉自己,從做學生會開始,學會如何與別人交流溝通、如何去管理人。
大三的時候開始創業嘗試。
大四的時候,我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走出學校,走向社會。
大學時,我就這樣一步一步走來,可以說收獲很大。
大二開始,學校里的各種生意我都做過,書、文具、化妝品、衣服、鞋子、電話卡……凡是學生需要的東西,我都賣過。
2000年中國移動推出夢網SP這個行業,給互聯網帶來了很大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我最初的切入點是做電話卡,當時浙江有一個短信套餐非常優惠:20元可以發1000條短信,而上海地區同樣的卡卻只能發400條。學生最喜歡發短信,這就是商機。
我們在杭州、浙江這邊以每張50元的價格大量購進浙江移動手機卡,面向全國發售。在上海高校,這些卡可以賣到每張150元的高價。"高峰時一個禮拜賣出8000張卡,總共賣出了不下十萬張。"這個項目我賺了近千萬元,那時候我才大三。
從創業者向投資人轉型
2005年大學畢業后,我并沒有回家去接父親的班,因為我覺得創業比守業更有趣。
畢業后,我們跟著一些民營資本合作,投資了幾個項目:手機開發增值業務、團購網項目、文化傳播和廣告等項目,收益還不錯。
2007年,通過朋友引薦,我認識了一位投資界的前輩,他告訴我:"你做的其實就是風險投資,但你要完成從企業家到資本家的轉變。"在前輩的幫助下,我成為3000萬美元天使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正式開始投資人的生涯。
啟示:
在二代培養的模式中,從小培養興趣、從基層做起、從點滴做起,成為常被提及的成功培養方式。從陳豪的例子來看,從小耳濡目染父輩的商海經歷,給了他不凡的見識,使他創業的思想萌芽很早,并且樹立了明確的目標。他在大學期間先打基礎好好學習,然后一步一步開始創業,使他走上了一條不同于父輩的創業路。
全新的教育背景加上他的年輕、激情、旺盛精力,以及他對新鮮事物、新型商業模式的敏銳感知,使他一有機會就全心投入進去。同時,他的創業為父輩的產業升級和轉型做好了準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守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