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事萬物都要追求一個陰陽平衡,才能獲得持久、協調的發展。于投資,亦是如此,也要講究科學、平衡的配置,才能獲得持久穩健的長期收益。
談到資產配置,也許有人會以為無非就是股票、基金、債券、存款各投一些,然后就可以撒手不管、安枕無憂了。其實不然,我們這里所倡導的不僅限于投資行為,更包括投資理念的變化,在于"授之以漁"的思想而非"授之以魚"的結果。
投資理財要著眼于長久,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風險收益偏好以及財富的多寡,做科學的理財規劃,做一個持久的、快樂的投資者。至于具體到如何配置、配置什么,就需要根據經濟環境、市場狀況來綜合評估與時俱進了。相信在信息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應該不會缺少有益的幫手。
當前的市場,仍然處在疲弱震蕩階段,需要重新建立估值評價體系。統計顯示,自2007 年10 月17 日滬深300 指數創下5891 高點以來,本輪指數已下跌38%,上證綜指最大跌幅已超過45%。如此劇烈下跌,源于去年四季度以來外憂內困的不斷惡化、擴展。國際的、國內的、市場的、資金的各個影響資本市場的因素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這些變化對實體經濟與政策應對的影響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加深了投資者對市場未來預期的擔憂,并引起資金的連鎖反應。
目前來看,在這些制約與影響市場發展變化的因素逐漸明朗之前,市場仍然需要等待與建立新的上市公司估價體系。那么對于投資,資產配置愈發顯得重要,更需要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配置資產。具體到品種的選擇,各人可根據自身的風險收益情況,偏股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甚至現金,一個都不能少。
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