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胠篋》看莊子散文的浪漫主義特色
莊子是先秦諸子中最杰出的散文家。莊子的思想比較復雜,其主要傾向是逃避現實,蔑視禮法和權貴、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以達到明哲保身的目的。莊子看重人的生命價值,在他追求絕對自由的思想里,也包含著對個體人格的主動性和獨立性的追求與贊美,這些都構成了莊子文學的思想和美學價值,也奠定了莊子散文的浪漫主義特色。
莊子散文善于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情節性很強的寓言故事來說明抽象的哲理,把文學和哲學融為一爐,使深邃的哲理顯得形象具體。在《胠篋》一文中為闡明“何以知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的觀點,以齊國田成子殺齊君而盜齊國,然“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來說明世俗之所謂知者,皆為大盜者積,所謂圣者,皆為大盜者守!又云“唇竭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皆因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圣人利天下少而害天下多,故應“掊擊圣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
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構思奇特,夸張大膽,意境雄闊,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睹l篋》中寫到,“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圣人死則盜不起,圣人不死則盜不止”,莊子為我們描繪了盜者四起后,連自然界的地貌都為之改變,這類夸張的描述充分展示了莊子在行文中豐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構思,給人以風詭云譎,變化莫測的感覺,讀來引人入勝。
莊子行文筆法抑揚辟闔,變化萬千,欲行則行,欲止則止,形散而神不散。文中先以龍逢、比干、萇弘、子胥等賢者皆遭殺戮,再論因弓、弩、畢、戈多而鳥亂于上;鉤餌、罔罟多而魚亂于水;削格、羅落多而獸亂于澤,又云“以斗斛量則與斗斛而竊;以權衡稱則與權衡竊;以符璽信則與符璽竊;以仁義矯則與仁義竊”,緣何?蓋因“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為揭示此觀點,采用了引證、比喻、議論、抒情等手法,包羅萬象、上古下今,令人眼花繚亂,而又傳神地表達了他深刻的思想性,使哲理性的文章充滿了文學情趣。
莊子散文語匯豐富,造語奇特,文辭富麗,有濃厚的抒情色彩。作者僅用“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一句話就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一幅自然慘境,又如作者用“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等一系列的排比手法描繪了莊子理想中的太平世界,《胠篋》開篇“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等敘述,使普通小盜和巨盜的區別一目了然,充分體現了莊子運用語言的創造性和奇特性,不愧為一代文學巨匠和語言大師。
莊子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突出的地位,而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他文章的抑揚捭闔,汪洋恣肆,富于幻想夸張而又帶有濃厚詩意的浪漫主義風格為后世許多作家提供了藝術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