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別人的理財觀點不一樣,我認為: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對于這個觀點,我是有切身體會的。以前,我和父輩的認識是一樣的,認為財富的積累,靠的是省吃儉用。于是,我參加工作后,將工資的大部分存入銀行,留下一點生活零用,拼命地工作和存錢,目的就是攢錢買房結婚。然而四五年過去了,我也快到了而立之年,存下來的錢也不過四五萬元,離買房的標準還差得遠著呢。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一位下海做生意發了財的朋友向我傳授賺錢的秘笈:有心思從牙縫里省出來,還不如從頭腦里賺出來。在他的鼓動下,我辭退了工作,把幾年存下來的錢從銀行取出來,跟隨他下海經商,在別人看來,放著穩穩當當的工作不干,去冒險不值得。但是,穩穩當當只能存死錢,冒一點險就可以錢生錢,這樣比起來,哪個更合算?我將以前存的錢拿出來投資做生意,在短短的三年內不僅賺了錢買上了房子,而且還學會了許許多多的知識和本事。如今,我顯得很灑脫,從發掘“第一桶金”到“桶桶贏金”,充滿著果敢和自信。你想,財富可以一桶一桶地贏取,難道不豪邁嗎?
其實條條“錢”途通羅馬,淘金的渠道林林總總,不該有“末路狂花”的感嘆。假如存錢還只是一種原始積累,那么投資方式的衍生,則使人們口袋里的閑錢,瞬時有了“飛的理由”。比方說買樓,過去是給自己添享受,現在是租出去坐收租金,一進一出,呈現出贏利的勢頭;比方說創業,未必要攢足本錢,仰仗銀行的助業貸款,也能續寫老板故事,為“白手起家”找到了最好的注解;比方說彩票,即使投注不多,但只要機會和財緣一碰頭,就能獲得意外的驚喜……賺錢往往是一種靈感,一種創意。要從別人忽略的細節中捕捉機遇,等到大家都覺悟過來了,賺錢的空間就變得狹窄了,所以,敢于嘗試新的投資領域,才能用小錢博取更大的機會。
美國有本書,作者從眾多闊佬的致富經驗中提煉出令平頭百姓有望晉升7位數身價的行動綱領。諸如從現在就開始投資,拿出自家收入的20%,強迫用于投資;無論是積攢孩子的學費,還是購買樓盤,都得制定理財目標,并一心一意地去攀登;先求一壘打,不要只想全壘打,別眼高手低,有錢的人并非一開始就有錢,財富的積累是個由少到多的過程;投資必須習慣成自然,不論投資金額多少,只要做到每月有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大多數人。
來源: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