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講,理財就是對財產的經營,目的是實現"錢生錢",追求更多的財富。但怎樣才能把財理好,即通過什么手段才能達到"錢生錢"這個目的,絕非易事。要做到這一點,很多人認為需要一定的原始積累,需要一定的投資知識,還需要一定的精力、承受力,等等。我認為,除這些條件之外,能否樹立一個科學的理財觀,是至關重要的。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圣人就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人之不去也。"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意思就是: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不能依道而獲得,就不應該去接受它;貧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是不能依道而擺脫,則寧可不去擺脫它。此處所謂的"道",指的是正道,即通達富貴、擺脫貧賤的正確認識與合理途徑。從廣義上來理解,此"道"顯然包含了理財之道。 那么,什么樣的理財之道才是正道呢?我想,就個人理財而言,除了不能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不能危害集體利益,不能觸犯法律法規這些基本要求之外,至少還包括以下三個原則性的內容。 第一,理財必須以人為本。"錢生錢",是理財的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最低級的目的。較之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財來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即:既積極參與了資本市場運作,為現代化建設貢獻了一己之力,又增加了自己的財富,改善了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理財是為了人,而不是純粹地為了錢。理財也屬于辛勤勞動的范疇,而不是展現碰運氣、投機取巧等人性的弱點。所以,只能錢為人服務,而不能陷入人為錢服務的泥沼。為了錢而不顧身體、不講人情、不干正事等等,都是要不得的。 第二,理財必須協調全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理財與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息息相關的,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把它們之間的關系理順。只有擺正位置,把各方面投資的比例協調好,特別是找到資金周轉的速度、經濟可承受的程度、期望值的高度之間的平衡點。因而,必須要徹底摸清和準確預算自己或家庭的整個財政狀況,通盤考慮,精心打算。風物長宜放眼量。在理財中,眼界要長遠和寬廣,不能孤注一擲,不能顧頭不顧尾,更不能舍本逐末。 第三,理財必須堅韌不拔。在理財的道路上,會遇到艷陽天,也會遇到陰雨天。有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能不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決定了你能否擁有更多的好天氣,能否等來雨后的絢麗彩虹。不要企望一夜暴富。中國不乏一夜暴富的人,但中國的人口是13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財要有連續性、持久性,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堅持,不斷積累,不斷超越,才是制勝之道。需要指出的是,堅韌不拔不能走極端,苛求自己,學習葛朗臺,做個守財奴。殊不知,為節約一分錢而絞盡腦汁,意味著更大的浪費。 古人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今人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兩者看似不同,實質上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理財很重要,理財之道更加重要。一言以蔽之,科學的理財觀高于一切。
中國工商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