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爺在寧波市郊開了間雜貨店。店子很小,只能擺兩個柜臺,銷售的是普通而實用的商品:雪餅、冰紅茶、中低檔香煙等。店里還有一部公用電話。
來他那里等車的大都是回湖北、安徽的打工者,還有一些出公差的。乘過路車比在車站里坐車要便宜近百元,所以這個雜貨店成了等車人問事和歇息的首選之地。
經寧波朋友指點,那次辦完事我坐出租車趕過去,小店門前遮陽棚下乘客濟濟,或站或坐。天氣炎熱,驕陽似火。我背著包剛靠近,大爺熱情地說:"是搭回湖北的臥鋪車嗎?今天還有四趟,最早的是上午十二點。放心在這兒等吧!"
說完,大爺拖出竹椅讓我坐,他老伴打來一盆水讓我擦臉,還說廁所就在后面。他們樸實親切,像招待一位久違的熟人。在外奔波的人,受此厚待,心存感激。本來肚子不餓,但我還是買了一袋食品,打了幾個電話。等車的半個小時里,我靜靜地觀察過,幾乎在此等車或問事的人,或多或少地買了東西。悄然間,大爺做了近百元的生意。
今年暑假,我送上大學的女兒。由于武昌火車站擴建,在此換乘的公交車站都移動了位置。時值大學生報到高峰期,在一個臨時公交車換乘點,一位頭發斑白的老伯胸前掛了個牌子,上面寫了八個字:有償問路,問一送一。許多學生和來送行的家長換乘不得要領,老伯這句別具一格的"廣告語"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問一次路收費五毛,這能送啥?老伯笑呵呵地說:"我不光講,還畫一張簡圖,提供幾種換乘的選擇,既節省時間,還經濟實惠。"
顯然,老伯事先作了詳細調查,對抵達各所大學的線路了然于心。他口齒清楚,思維敏捷,在和乘客隨和的談話中,草圖就畫好了。一張嘴,一支筆,給他帶來了不少的收益。
我還有個做保險的朋友,現在是公司市場部主任。他曾攬得了一家大企業的一筆大業務。原來他了解到該企業老總愛養蘭花,十幾個來回,只談花經,不提保險之事,和老總成了"蘭友"。最后,老總簽下了這筆保值近四百萬元的壽險單子,被引為公司市場營銷的經典案例。
相比之下,不少商家急于求成,不懂得用心機去創造商機。顧客一進門,就劈頭蓋臉地問別人要買啥,不買滿臉不樂意。上面這些成功的范例,其共同點是摸透了顧客的心思,充分挖掘出顧客潛在的興趣。潤物無聲,出奇制勝,雪里送炭,顧客怎能不動心呢?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