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間,他們發現自己已成為百萬富翁(婆)了,這個放在20年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如今卻成為現實。一套五六十萬的房子,一部十幾萬元的汽車,再加上銀行、保險、股市里或多或少的數十萬元的理財產品,他們的確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身家百萬了。
百萬身家的他們儼然以一幅成功人士的面孔出現在大眾面前,但表面風光無限的背后是這些身家百萬的人時常總有一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感覺,他們既沒有千萬富豪那樣的瀟灑從容,也不至于如當年一樣為一點小錢而疲于奔波,他們很想大干一場讓自己的資產更上一層樓,卻又擔心已擁有的財富縮水而畏手畏腳。此外,尷尬的年齡,模糊的身份以及對健康問題的憂慮,也使他們有了更多的煩惱和憂愁,因而幸福感大打折扣,這也就是理財專家眼里的"百萬危機"了。
本刊記者分赴北京、深圳、東莞、廣州采訪,文中的4位主人公都是在忽然之間覺察到自己已經身家百萬了,本文將紀錄他們的生存實錄,體會他們的別樣感受。或許這樣的感受也曾經發生在您的身上,或許即將發生在您的身上。
忽然沒有了方向
二月回南天,廣州的一切都是濕漉漉的。
走出辦公大樓的時候,喬新軍(化名)的心也又濕又冷。20分鐘前,局長把一項新的任命--廣告部副總經理的職位給了他。會后,同事們前來道賀,可喬新軍卻沒有一點升職的興奮,他的腦子里還想著那一年360萬的任務,這像一塊沉甸甸濕漉漉的石頭一樣壓在他的心口,39歲的喬新軍在洗手間時,看到了鬢角陡生了幾個粗壯的白發,以前是沒有的。
1996年,喬新軍剛進氣象局的時候,播音員短短30秒的天氣預報就能給單位帶來200萬的收益,那時的單位人很少,但效益好得讓他吃驚。僅僅5年的時間,喬新軍就在華景新城和番禺的南國奧園(按揭)連買兩套房子,還有一部車子,華景新城的房子還在出租。
可就在喬家蒸蒸日上的時候,單位的效益卻一路下滑,事業轉企業,也把喬新軍轉成了負責廣告的經理。一切要看天吃飯,天就是廣告客戶,這可是個難事。
2004、2005年部門廣告收入大幅下滑,喬新軍的收入從年薪10萬降到了不足6萬,妻子是教師,工作雖然穩定,但每月只有3300元的收入,房租每月有2000元。這樣下來,喬家的全年收入在12萬元。這比以前減少了將近5萬元。
收入減少了,費用卻在一個勁地增加。兒子一天天長大,剛上小學了,學雜費一年就要1萬多。再加上四個老人的贍養費、醫療費每年也有3萬元,喬家每月需要償還銀行2700元的貸款,養車費用每年要2萬元,物業水電等雜費每年僅1萬元,一家三口的生活費用每年至少要5萬,這樣,一年下來,喬家最多也就能存款1萬元的節余。
每年的節余少了,而資產卻在增長。這一切顯得那么不正常,但的確是真的。
2006年3月,喬新軍計算了一下自己的全部資產,華景新城的房子市值有47萬,南國奧園的房子除去欠銀行的貸款后還有21萬元,此外,喬家現有定期存款28萬元,股市里還有15萬元的股票,被套4年,目前的凈值約11萬。一輛捷達汽車,目前以5萬元左右出手沒有問題。
這樣一算,除去喬家的其他家當,僅僅是目前的房產、汽車、存款和股票就已經122萬之多!
然而身家百萬的喬新軍卻越來越找不到方向了。在職場上,單位改制,基本上已經斷送了自己再升遷的路子,他這個年齡的人早已抵不上年輕人的活力,競爭和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家庭中,孩子一點點長大后開銷也大得驚人,四個老人有三個整日病泱泱的,所有的費用都得自己來承擔;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自己的身體還好,這應該是多年養尊處優的結果吧。
喬新軍坦言,自己還是第一次知道自己有百萬的身家,但卻一點都沒有百萬富翁的成就感,只是對現狀比較滿意而已,喬新軍對未來沒有什么規劃,也沒有具體的理財目標,他不想投資,因為他不愿負債也不想有任何的風險。即使股市里那些縮水的股票,他也堅持不賣,他堅信他買的那些股票一定都會重新漲起來的,他在等待一個大牛市。
喬新軍最大的心愿就是如何能保持自己的收入到退休(當然要靠今年的業績說話),此外,贍養老人和撫育孩子是他最大的心愿。已近不惑之年的他越來越感到活得不明白了,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是什么樣子。
忽然雄心萬丈了
張健和珠三角地區的小老板們最大的不同的很有干勁,張健的老鄉是這樣夸獎他的:這小子夠狠!"狠"在東北話里有能力強的意思。
來佛山僅僅4年,這個當初懷揣1200元南下打工的年輕人就積累了200多萬元的資產,當然他的負債更多,320萬!不過,債主不會輕易向他催債的,因為他的技術在當地是一流的,也因為他的想法永遠別出心裁。
張健是做陶瓷生意的。靠這個行業發財的人很多,但這個行業有個很特殊的技術--掐絲卻不是任何人能做得了的。張健是做掐絲的高手,靠著這過硬的技術,張健在2002年時以技術入股,加盟了一個小公司,27歲的他是全公司最年輕的技術骨干。而當一年后,張健拿著20萬紅利自立門戶的時候,合作伙伴才覺得自己真是小瞧了這個遼寧大學機械制造專業的大專生。
自立門戶最大的困難就是定單。學技術出身的張健不得不親自去跑定單,而他最能打動客戶的一點是當面表演掐絲,當然他表演的只是最簡單的那種。終于張健得到了定單,他的只有7個人的小作坊從此生機無限。
得到定單開工后,張健又開始了找原料,供貨商懷疑他的實力,不愿意賒帳給他,張健又玩起了軟磨硬纏的空手道游戲,居然打破了珠三角地區原料供應那壁壘森嚴的家族封鎖。定單有了,原料有了,又有一技傍身,張健不發財都難。當年張健就凈賺了50萬。
之后,張健的生意越滾越大,當然債也是越欠越多,張健坦言,我不怕欠債,欠得越多越證明我能力大。
2005年張健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00萬,但轉眼間他就把這100萬全部投入到生產上,張健是不怕風險的,他說:我本來就是個窮小子,大不了還回到以前,無所謂。就這樣,張健的生意做了起來。
生意越做越大,張健也越來越對現狀不滿足。他積累100萬只用了4年,但他說第2個100萬用不了兩年,他還說他現在越有錢就越摳門,因為錢太難賺了;張健沒有投資任何不動產,但他的產業投資卻是最多的;張健沒有豪華轎車,卻有兩輛大貨車奔馳在全國各地送貨;張健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自今都是一個人孤身過日子。張健對理財的理解是,錢是要來投資掙來的,而不是靠打理理出來的。
張健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是猛龍不過江。而能過松花江、遼河、黃河、長江和珠江5條大江的猛龍一定是超級狠的龍!但是私下里張健還是很羨慕那些比他資產和實力雄厚得多的人,他有時覺得自己白活了,一點樂趣和成就感都沒有,更學不會那些千萬富翁的從容和瀟灑,但是他也不會再為200元一噸的染料而和供貨商爭執不休了。雖然張健侃侃而談他不在乎風險,但是既得的那點財富他還是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還是不想回到從前。
忽然膽子變小了
天已經很晚了,在地王大廈的辦公室里,趙燕(化名)卻依舊在忙碌著。
明天公司又要面試新員工,身為人事主管的她已經連續工作了7個小時,辦公臺上的一包樂之餅干就是她的晚餐,還在中午時,總經理把她叫進辦公室,雖然語氣平和但還是透露出不滿的情緒,原因是春節過后都一個月了,可應該到崗的員工還在空著。招不到合適的人,做了5年人事主管的趙燕當然知道這是是由于薪酬不具備競爭力的原因,但她不敢頂撞上司,甚至連分辯解釋的話都不去說。如果放在3年前,趙燕一定會據理力陳,不會給任何人留面子,但是29歲的趙燕已不再說什么了。
晚上11點40分,趙燕才回到位于南山區的家里。老公和一對雙胞胎女兒都已經睡了,趙燕突然覺得很委屈,把老公叫了起來,發了一通沒來由的火,在大家眼里,趙燕的性情溫順,從不會與任何人發生爭執。但這個夜晚趙燕卻成了母老虎。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但不管晚上怎樣,一到辦公室,趙燕就立刻變成溫文爾雅的白領麗人,截然兩樣。
自打老公半年前背著她買了一輛馬自達6后,趙燕的心情就沒有好過一天。"23萬5千八,你還想不想過了?!"幾乎成了她訓斥老公的開場白。
其實趙燕的家庭也不是負擔不起這點錢,老公一個月1.3萬的收入,140平米的復式房,還有50萬的基金、12萬的分紅保險,每月還要負擔7800元的房貸和9000多的日常開支,這總計130多萬元的資產是這個小家庭5年的積蓄,會讓所有人都艷羨,而是她還是覺得太心疼了,這要自己不吃不喝地辛苦上3年呀。而自己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啊?
3年前的趙燕很有些巾幗不讓須眉的氣質,性情豪爽,愛瘋愛玩還愛多管閑事。然而,改變發生在3年前,因為一個同事與跋扈的上司發生矛盾,自己挺身而出,結果是趙燕不得不在保安的目送下離開地王大廈,那次工作變動后,幾乎大半年的時間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家庭生活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當趙燕重新走入地王大廈時,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地留在這里。而留下來更多意味著要改變自己,還要夾著尾巴做人。從那時起,趙燕越來越漠然,越來越不想惹事,也膽子越來越小。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房子,也為了保住現有的生活品質,趙燕正在小心謹慎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趙燕對現狀也比較滿意,甚至也不想讓丈夫變動工作,在她看來,風險太大。不過趙燕并非沒有理財意識,那點基金和分紅保險就是她的得意之作。只是她覺得目前自己的余錢太少,如果多點的話,還是會去投資的。但投資總得有看得見的收益和足夠的把握,否則她還是會安于現狀的。
忽然失落萬分了
姚林是典型的京漂一族。
到北京8年來,姚林搬了6次家,最終他終于混出點模樣來了,姚林成為北京小有名氣的FLASH動畫家。雖然是自由職業,但每月的收入要以萬來計算。終于在2004年底姚林一次性付清了一套30萬元的房子,雖然是在遠郊區,可畢竟有了自己的根據地。2005年10月,30出頭的姚林又買了一輛"普桑",有車有房又有不小的存款,粗略得算了一下,資產也在百萬元以上了。
然而,結束了流離顛沛的日子,過上穩定生活的姚林卻突然有些失落了。
失落來自于姚林的交際廣了,朋友多了,可與之相比,那種人比人氣死人的落差卻也大了。2005年3月,姚林應邀參加央視《實話實說》的現場錄制。在現場還有姚林兩分鐘的講話,大家的掌聲非常熱烈,姚林的自我感覺也非常好,他儼然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和身邊的兩個衣著普通的陌生人熱情的攀談起來。錄制結束后,當姚林走出國貿大廈時,有點顯擺地邀請那兩位搭他的車回去。卻被對方婉拒。在車庫里,當對方摁動遙控門鎖的時候,姚林羞愧的無地自容,原來對方的車是一輛奧迪A4。
漸漸步入主流社會的姚林這樣的遭遇也越來越多,他的失落感越來越強,和那些年紀輕輕就事業有成的人相比,姚林的心理優勢越來越少,只有見過奢侈才更感覺到自己的錢還是太少,身家百萬后,姚林對自己的現狀更加不滿足了,他覺得這點財富根本算不了什么,財富增長的壓力如同大山一樣壓著他,與此同時,他對財富的追逐也更加強烈了。
姚林開始熱衷于理財了,一會買基金一會炒股票一會琢磨著投資樓市,每日忙得不亦樂乎。在他看來,只有財富的增長才能支撐他以一幅成功人士的面孔出現在別人面前,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成了百萬富翁。
私人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