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投資理財風氣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市民要做到既防風險又賺錢卻不容易。本報資料圖片
作為國內最佳的零售銀行,招商銀行在個人投資理財產品領域一直保持著同業領先地位,而主管該行零售銀行部的劉建軍,常常不自覺地扮演著宣傳理性理財觀念、傳播理財技巧和成熟投資理念的角色。他認為,"培養成熟投資者的重點,是要讓投資者全面把握證券市場的特性和風險所在,成為成熟理性自律的投資者。"
切記避開四大投資誤區
"只有步入規律的殿堂,才能形成理性的力量。"這是采訪中劉建軍多次強調的觀點。目前投資者普遍存在著哪些非理性的投資誤區?
劉建軍認為,期望"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追漲殺跌"的盲動行為、不切實際的欲望貪念,是目前不少投資者失足滑倒的絆腳石。如何克服這種種"人性的弱點",需要投資者真正避開以下幾個投資誤區。
牛市更容易犯主觀臆斷錯誤。通常,市場火了,股民將風險拋在腦后,仿佛投資市場就是印鈔機。事實上,回顧美國100年的牛市,市場仍有投資者7虧2平1贏的說法。
"踩高蹺式"經濟不可取。因為它并不是用自己的腳走出來的,而是人們離地面三十公分,腳踩高蹺走出來的。然而,一些經營者和消費者卻陷入錯覺,認為自己的身材長高了。比如1990年時日本的國土價格,超過面積為其25倍的美國。
通貨膨脹是理財最大的敵人。舉例來說,2006年1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只相當于1978年26元的購買力,30年下來錢貶值了近74%。增加財富的途徑有工作掙錢和投資理財,后者帶來的回報遠遠大于前者。以50萬元為例,假設理財的年回報是5%,則15年后財富可以翻番。
認識你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的最大風險是不認識風險,在選擇具體的投資產品時,首先要對自身風險屬性及投資產品的風險范圍有所了解,再來考慮自己的需求和目標。
投資者教育仍有待加強
"國內投資市場越來越豐富多變,但投資者的成長速度卻遠遠趕不上市場的變化,大部分人離成熟的投資者還差得很遠。"劉建軍如是說。
去年以來,投資者入市總量增加很快,投資者開戶數從6000多萬戶增長到超過1.2億戶。與此同時,非理性投資行為開始上升。數據顯示,高年齡段的投資者在A股賬戶持股人比例較高,50歲以上的投資者占比竟然高達30%,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拿著養命錢在炒股;20歲以下的投資者也占到0.22%,他們的金融理財知識無疑也最為缺乏。
對投資者進行理財風險教育應是持續的行為,而銀行作為擁有眾多網點與客戶的金融機構理應成為教育主體。過去幾個月來,招行完成一項對廣大投資者意義深遠的工程:以"理財教育公益行"大型公益宣傳活動為主題,組織以著名經濟學家、首席分析師、知名基金經理、行內優秀理財規劃師為主的專家講師團,在全國43個城市巡回舉辦了上千場免費理財講座,讓數十萬公眾免費參與。
同時,招行在新浪網上開展的"理財教育公益行"--財富人生命題博客大賽,在短短30天里吸引了近8萬人參與,發表近13萬篇獨立文章……尼爾森中國公司通過獨立的抽樣調研,就招行"理財教育公益行"得出權威結論,85%的活動參加者認為這次活動"非常好和比較好"。
投資要考慮風險承受力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理財市場的理財金額達到8000億元,較上年增長約70%,投資者資金主要集中在房產、基金、儲蓄、股票四個市場。
"全民理財"的意識雖已被喚醒,但無處不在的風險又常常令人卻步。據標準普爾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全球股市市值蒸發5.2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市場跌幅為7.83%,新興市場平均跌幅為12.44%,其中中國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跌幅榜第二。
談到今年的投資策略,劉建軍強調,"要以有所為的積極態度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既要反貪即調整好投資的期望值,又要善于抓住時機果斷出手。"
劉建軍建議:一是目前國內經濟仍處在穩定增長、長期向好的上升通道內,投資者不應坐失良機,應選擇強勢行業和朝陽產業中的優秀企業大膽投資;二是堅持做好長線投資、價值投資和資產合理配置等"功課"。
"投資理財要力避錯配現象,選擇了與自己風險承受度不相稱的投資渠道和理財產品,結果一定是損兵折將"劉建軍誠懇地說,投資理財是伴隨人一生中相當長時間的大事,值得多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掌握投資規律,讓自己不斷走向成熟。
相關報道
資產配置決定投資收益
如何通過長線投資獲取合理收益?劉建軍稱:
資產配置決定投資收益
眼下,股市持續下跌讓人擔心長線投資的風險。對此,招行總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劉建軍認為,無論是股票還是基金投資,如果投資的期限跨越了一個或幾個完整的股市周期,那么發生虧損的概率很小。但是如果投資的期限并沒有跨越股市周期,而是恰好處在熊市階段,就會讓信奉"長期投資"的投資者備受折磨。
根據一項針對美國82個退休基金、投資總額超過千億美元以上的10年投資績效調查發現,決定基金長期投資績效的關鍵不是投資標的與進場時間的選擇,真正左右投資成敗的關鍵,高達91.5%的基金經理認為是"資產配置"。
怎樣的資產配置才是合理的?劉建軍認為,決定因素是投資者個人的風險承受度,簡單的說,就是要把錢放在對的地方。這必須考慮三個層次:對的資產比例、對的市場和對的時機。從步驟上說,首先應依照投資人的風險屬性與規劃需求,設定資產類別,分別是股票、債券、房地產、另類投資與現金。風險承受度高的人,適合操作股票甚至期貨;風險承受度較低的人,債券、定存較為合適。其次,決定每一個資產類別的投資比例。每個投資組合中都要建立攻擊與防御的部分,攻擊的效果是增加資產,防御的目的是確保資金的安全。第三是要定期檢視績效并適時調整內容。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