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上說,股市漲跌本來是常態,世界各國莫不如此,問題在于政策不確定性放大了股市波動幅度與頻率,而制度缺失也使簡單的“救市”并不能解決股市的癥結。
日前,新開閘的五只股票型基金陸續開始發行,加上九家基金公司意外獲得了專戶理財試點資格,使監管部門的“救市”意圖逐漸明顯化,春節后仍然“陰晴不定”的股指于周一再次上揚,但只是保持了小幅上漲,某種程度上,表明投資者信心恢復尚待時日。
自從本輪牛市啟動以來,“從天堂到地獄”的場景就一次次重演,每到股市暴跌,投資者便希望監管層出臺救市措施,這已成了維系投資信心的基礎,而猜測政府“心理點位”,也似乎成為股市游戲規則的核心內容。
從根本上看,要促使股市健康發展,首先就應破除投資者關于股市的四大幻覺。
一是牛市幻覺。進入2008年,股權分置改革釋放的動力已漸漸消失,在緊縮政策的持續作用下,過剩的流動性也逐漸弱化,而由于經濟增長可能趨緩,以及對未來過度透支,上市公司的“超預期”增長也會減少。這些因素的變化,使過去的“奔牛”狀態不可能持續,或許將向“慢牛”階段過渡,對此,降低投資收益預期是促使市場理性化的關鍵。
第二個是財富幻覺。這種財富幻覺,一方面是不正常的“賺錢效應”所造成的,背后根源則是交易秩序混亂,另一方面是股市性質定位的含混,從各國經驗來看,由于風險和信息不對稱,股市不可能成為中低階層穩定的收入來源,只是中高收入者的財富游戲而已。
第三個是政策幻覺。事實上,當所有人都認為存在政府心理點位的時候,政策影響和投資行為會進一步被扭曲,恐怕究竟什么是“政策點位”,是連決策者都說不清的“政策幻覺”。
第四個是制度幻覺。未來中國股市發展應該致力于創造公平的游戲規則,如果過度希望股市服務于體制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機構改革,長遠來看會偏離正常股市運行軌道,而且得不償失。
在此基礎上,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構建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基礎。
首先,打破“政策市”下的政府調控思維。從根本上看,政府調控股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國公共政策的產生機制還未健全,個別決策者的選擇難以達到最優。另一方面,即使存在股市的政策“公共選擇”,也要看到政府并非一個抽象的個體,由于政策參與者也是許多個人投資者,因此政策存在出現目標偏差的可能。換句話說,政府應該做的,是“擠出”各種違規行為、不合理行為造成的股市泡沫,而正常投資者行為造成的股市泡沫,則更多應由市場自身來解決。
其次,嚴厲控制股市中的集體和個體違規。其中既有各類不斷變化的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也有各類公共部門資金和銀行信貸資金間接違規入市的問題,還有各種“打擦邊球”的準違規行為。應該說,只有完美的監管制度還不夠,必須真正確定執行力度,加強對違規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處罰,才能使監管落到實處。
最后,要繼續促進股市的市場化改革。這已不僅是股權分置問題,而是對監管模式的市場化改革,對交易進行直接行政干預的放棄,也是對交易產品、中介機構、證券交易所的全面改革,更是對股市游戲規則公平的促進,真正加強中小投資者保護,限制股市財富分配向國有資本和私人大資本的過度傾斜。此外,加強其他方面的金融市場化改革,也是間接消除非市場因素對股市扭曲效應的重要途徑。
卓越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