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月召開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刑普提交了一份正式提案《建議研究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提案》。"我建議,可以通過向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的方式讓人民直接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作為CPI高增長的補貼,以快速刺激內需。
"刑普在提案中如是說。 2008年 1月,CPI(消費價格指數)達到 7.1%。該數據基本與公布前業內人士的預測數字基本吻合。同時也符合居民的切身感受:怎一個漲字了得。許多人在抱怨的同時,也各自施出渾身解數,展開"生產自救"活動
從去年上半年起,物價有了抬頭的苗頭,主要表現為豬肉的提價。正所謂風起于青萍之末。尤其從去年5、6月份起,隨著房價的再度飚升,其他產品的價格紛紛跟進。每月公布的CPI,引起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的普遍關注。從書報雜志,到各種蔬菜,再到"萬夫所指"的高房價,讓很多人感到擔憂。
春節后,提升后的物價基本保持現狀,更多的是不降反升。就拿飼養寵物的潔珊貓砂來說吧,大袋裝的從19.9元漲到了30元。這對愛貓的王阿姨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要知道她家3只貓咪呢。
史玉柱表示,在中國游戲里面通貨膨脹現象也非常嚴重。目前中國的游戲公司里只有網易的《夢幻西游》和《征途》治理得比較好,沒有出現通貨膨脹。
日前,海爾電器宣布將其旗下所有冰洗產品提價10%左右。業內人士分析,作為國內白色家電的龍頭企業,海爾的提價將發白色家電行業的連鎖反應。黑色家電作為白色家電的"難兄難弟",如電視面板因為銅材價格的上漲,早在去年就已悄悄更換了價格標簽。
今年1月,上海一政協委員呼吁應給全國所有人補貼1000元,以應對物價上漲。消息一傳出,網上跟帖者眾多,認為該提議能不能通過是另一回事,有人提出就已經很好,至少代表了很多人的呼聲。可以說,物價上漲不僅影響低收入群體,也逐漸波及曾經的高收入人群。某金融機構的小劉身為科長,日子過得比較滋潤,有時候中午嫌單位食堂里菜油膩,還專門跑到附近的小南國酒家炒兩個菜。去年下半年,他所在的單位進行改革,其中一項就是工資陽光化,很多補貼一下子被削減。一方面物價上漲,一方面收入銳減,小劉再也瀟灑不起來了。如今,他一是把晚上的飯菜盛到飯盒里,第二天中午用單位的微波爐熱一下;二是到單位附近的姐家混飯。他說物價逼得人臉皮也變得更厚了。 油條"受累"食用油
春節前,在上海打工的外地務工者,紛紛返鄉過年,上海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頓。當時,因為外地保姆回家過年心切,許多雙職工家庭為讓自己的孩子、家中的老人有人照看,"主動"提高家政服務人員的薪水。
外地務工者在上海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覷。平時,他們默默地干著又苦又累的工作。生活中一旦沒有了他們,生活質量還真受影響。在小年夜,像往常一樣早起的浦東崮山路的老少居民們,不無吃驚地發現,菜場前面的那家江西人開的油條、燒餅店前冷冷清清,大門緊閉。門口所貼的一張小紅紙上,歪歪扭扭的筆跡寫明是回鄉過年了,希望節后新老客戶繼續支持之類。平時的早晨6點到8點的時間段,這兩個門面前一直是人頭攢動,一是買早點回家吃的居民,二是買點吃的就直接趕路的年輕人以及學生。順便說一句,離包子店20米開外,就是一個公交站頭。可是店老板毅然決然地拋下龐大的顧客群,回家過年去了。
到了正月初十早上,黃燦燦的油條又登場了。一切皆在預料之中,估計漲價是不可避免的。果然,年前是0.7元/根,年后是0.8元/根。排隊人群中一位阿姨忍不住說:"一過年,更是什么都漲了。"埋頭炸油條的老板娘像受了委屈似的,頭也不抬地說:"我們有啥子辦法?油漲得厲害啊。"可不是嗎,現在一桶5升的金龍魚要72元還是特價。
葷菜變"暈"菜
記得在一些傳記文學中,講述3年自然災害時期,毛澤東他老人家日理萬機,也沒什么好吃的,最奢侈的就是弄點紅燒肉補補腦子。如今,想借助紅燒肉補補腦子,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梁山英雄"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消費理想,看來還是很有號召力的。
受訪者老趙自稱原來隔天吃頓肉,現在變成隔周吃頓肉了。他自嘲說這樣也有利于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免得身體上出現"三高"。他單位樓下的雞蛋煎餅價格,從1元到1.5元用了半年時間,再從1.8元到2元只用了很短時間,以致于1.8元的時期老趙都沒有來得及體驗。
浦東某高校的小吃部。里面的葷菜價格普遍上調。所謂的葷菜,比如青椒肉絲,往往是只見青椒,難覓肉絲。即使這樣,也擋不住外面上班一族的蹭飯步伐。為此,社會上一直有人批評上班族不正當地利用了高校資源,搶了人家的飯菜,因為國家對學校伙食是有補貼的。這一切正應了小吃部門口的錯別字???"暈"菜。但凡是菜,只要加上點肉,價格就叫人犯暈。
牛羊肉價格漲得也厲害。去年上半年牛肉12元/公斤,羊肉15元/公斤;現在牛肉30元/公斤,羊肉35元/公斤。想搞個圍爐涮羊肉,也要不少資金支持。
蔬菜齊金貴
受訪者小徐平時上班較忙,很少買菜。上周末光顧了一次菜場就把他嚇得不輕。小徐記得半年前花30元能買一天的菜加水果,而這次帶了100元整鈔出去回來就光聽見鋼蹦響了。光是幾根小蔥,就花了1元。
大二學生小森回憶說,自己去年暑假回家和同學涮火鍋,3個人吃了70元。因為是自助餐,人性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吃得太飽,最后路都走不動了。這次寒假回家可好,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吃了90塊錢才小飽而已。粉條、金針菇好像都是論根上的,在盤子里清晰可數。
無獨有偶。在國外工作的小張趕在春節期間回國,心中本來有個如意算盤???大吃大喝。結果到國內一看,物價比澳洲的還高,菠菜要3.8元/斤,還以為是反季節蔬菜呢。悉尼的大蔥$1.2一大把,也就6、7元人民幣,牛奶2塊多兩升。"怎么漲價的都是我愛吃的?"小張不禁感嘆道。
于是有人放狠話,說要自己種蔬菜。他們所說的自給自足的經濟,也就是買上兩袋泥土,在陽臺或平臺展開"生產自救"活動???種點蔥蒜之類。在浦東一家幼兒園門口,一位正要接孫子的徐奶奶介紹說,她在陽臺的5個花盆里都栽上了小蔥和芫荽。這樣,煮個魚啊,燉個蛋什么的,配菜也可以"順手拈來"了。
房子與愛情
據上海某高校的心理學博士王教授介紹,在高物價下,來他們診所咨詢的人數明顯上升,光今年2月份增加了2成。其中,不少是因房子問題而引起的感情困惑。
戀愛再甜蜜,總要落實到衣食住行。在上海想擁有婚房,一靠租,二是買。買的話,一是靠雙方父母,二是靠自力更生。本來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但是住房既涉及到兩家的財力,還有誰家出資多,房產證上的名字登記等問題,大家的心態就有點微妙了。
退休的孟老師原先住的2室1廳的房子是學校的福利房,57平方米,當時花了不到4萬元買下的。到2006年初出手時,賣了近35萬元。她用這筆錢,再加上和丈夫兩人的公積金貸款,同年在花木路附近買了一套120多平方米3室3廳的居室。房子鑰匙剛到手,和孟老師兒子認識不到兩個月的女朋友就提出,應該在房產證上寫上她的名字。女朋友說,據她了解,房產證上可以寫上3個人的名字。孟老師覺得難以接受,心中更覺得女孩太"現實"。最后相互妥協的結果是,房產證上只寫孟老師兒子和丈夫的名字,孟老師老兩口給另買的一處婚房出個首付費。
"80后"小瓊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說:"來伊份的話梅,原本25元一斤,現在都38元一斤了。房價這么高,男方當然要多放血了。中國自古以來講男婚女嫁,是男方娶媳婦呀"。"我覺得自己應該把宅女生活進行到底,省得結婚了還得操心倆人。但愿電費不要漲呀,要不然連上網的時間都得受限制了",小瓊笑著補充道。
這是為什么呢
現在走到超市里,好多人拿起這個放下那個,一看價錢啥也不敢買。可走到收銀處一看,每個通道都排著長隊……
當然,我們已經聽得太多,說是結構性上漲,還有去年罕見的雪災、春節的集中消費、新勞動合同法實行后的人力成本上揚什么的。專家也說,比起俄羅斯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國內的價格上漲幅度應該算是比較正常的。況且在全球通脹壓力下,中國也難獨善其身。
在浦西桃浦附近的蔬菜批發市場,每天凌晨起,就有大貨車開進開出,一片繁忙。即使在雪災和年后,常見的綠葉蔬菜,在這里的批發價格也就是幾毛錢1斤,幾乎沒有超過1元的。可是到了全市的各大菜場,蔬菜怎么就沒有單價1元以下的呢?蔬菜怎么和股票一樣,這么快就成了漲停板?這是為什么呢?很多人不禁發出蔡明小品式的疑問。
相關
滬上準新人"囤"婚紗照
上周末,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喜訊婚展"上,不少打算在2年后甚至3年后結婚的準新人,擔心以后結婚的相關用品價格還將上漲,已迫不及待地現場預訂婚慶產品。其中,婚紗照的預訂最為火爆。婚慶產品如婚紗照的有效期大多為1年,現在為適應準新人的提前預訂需求,展商也順勢將有效期改為3年。并且規定,在3年內,無論何時消費,都是按照簽訂價格;如果市場上價格有多回落,還應給消費者以"差額補償"。
據悉,上海今年的婚慶價格又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其中,新人拍攝套餐的價格比去年漲了近2成;婚宴的價格上調了5%左右。當然,這也與上海13.5萬對新人選擇在今年舉行"奧運婚禮"不無關系。
上海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