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是一句被用得太多的諺語,以至于1981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托賓引用這句話來向記者解釋“什么是資產(chǎn)組合選擇理論”時,遭到了記者們無情的嘲弄。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就在頭版刊出了通欄標題:《耶魯教授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獲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同時還配發(fā)了一幅漫畫,上面畫著托賓和虛擬的下一年度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在一起,而那個醫(yī)學獎得主的獲獎理由乃是“每天吃一個蘋果,使你遠離醫(yī)生”———這也是一句老掉牙的諺語。
無論如何,這的確說明: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其中的道理投資人已經(jīng)爛熟于心。但到底要放在“幾個籃子”或每個籃子要“各放多少”只雞蛋,恐怕就不是每個投資人都能回答清楚的了。在股票投資中,一般投資人的做法大致上是平均分散到十幾或幾十只股票,每只股票買進相同的金額。這是最不用動腦筋的方式,但卻不見得是最好的。
其實,到底放在“幾個籃子”因每人的功力而不同。所謂的功力是指你選股正確的概率。正確的概率愈高,需要的籃子愈少。功力深厚的投資人(如巴菲特)誤算錯判的概率低,對利用分散投資以管理風險的依賴程度沒有一般投資人來得大,自然可以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緊緊地守著。一般投資人誤算錯判的概率要高許多,就需要多幾個籃子來管控能力不足所導致的風險。
不過,股票只數(shù)多了,投資風險雖然降低,報酬率卻也跟著下降了,因為真正的好機會很少,如何取得兩者的平衡是門學問。理論上,如果在風險管理的第一項功課,即選對好公司上功夫做足,五到十只股票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對個別投資人而言,超過二十只股票反而會明顯地提高風險,因為可能超出了投資人的能力范圍,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每家公司深入了解,勝算便會降低。因此,我們推崇的是“適度地”而非“任意地”或“過度地”分散投資。
至于每個籃子要各放幾粒雞蛋(每只股票買多少金額),這就牽涉到資金配置的問題。在對每只股票同等熟悉的前提下,不妨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市場情況而定,譬如,在最近的市道下,在大盤股的籃子里多放幾個雞蛋,而在小盤股的籃子里則少放幾個。
另外,一般投資人也不必盲目去追求各種所謂資產(chǎn)配置的時尚,畢竟時間、精力有限,光是了解股票市場已經(jīng)很耗神,何況還要去了解外匯、黃金、房地產(chǎn)等其他投資標的呢。如果對其他的資產(chǎn)類別不熟悉卻貿(mào)然投入,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這反而會使風險提高而非降低。長期看來股票還是報酬率最好的投資品種,集中深入了解股票市場可以強化自己的能力范圍,也因此降低了不確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