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白手起家走到億萬富翁 |
發布日期:2008-1-6 9:5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他與香港的李嘉誠、馬來西亞的陳必新齊名,被稱為世界華人最著名的三大巨富,他在2006年的《福布斯》亞洲版公布最新港澳臺富豪排行榜中以53億美元(約413億港元)位居第六,他在臺灣CHEERS雜志的調查中顯示,為臺灣大學生最喜歡的企業家……也許你已經猜到了他是誰--以"經營之神"和"塑膠大王"之稱的臺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王永慶,那么他又是如何從白手起家演繹到稱霸臺灣、馳騁國際石化界的傳奇呢?本期名家故事就和匯民朋友們一起回望他的歷史,并希望能給大家的理財和創業帶來一定的啟發。 1917年1月8日,王永慶就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茶農家中。剛學會走路的時候,他就跟著母親外出撿煤塊和木材,以補貼家用。童年的時候,也是饑一頓飽一頓,偶爾"改善生活"--煮甘薯粥,他也只能分到一小碗。7歲那年,王永慶戴著一頂破草帽,穿著面包袋改作的褲子,帶著一塊破布包,每天赤腳往返于鄉里小學和家之間。9歲那年,由于父親不幸臥病在床,勉強讀到小學畢業的他,只得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學校。 15歲的王永慶在祖父臨死前的教誨下,決定走出山區,去尋找一個能掙到錢的地方,幫助母親養活一家人。于是只身一人來到臺灣南部的嘉義縣縣城,在一家米店當上了小工,聰明的他,除了完成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處處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訣竅,學習做生意的本領。次年,他覺得自己對米店這一行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就請求父親幫他借了一些錢做本錢,在嘉義開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開,營業就碰上了困難,由于城里居民都有自己固定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總是緊緊的拴住老顧客,王永慶的米店總是冷冷清清,無人問津。16歲的他只好一家家走訪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說動一些客戶試用他的米。為了更好的打開銷路,王永慶主動為顧客送上門,他還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況:家里幾口人,每天吃多少米等,并且24小時免費為顧客掏出陳米、清洗米缸等。通過艱苦的努力,他的米店營業額大大的超過了同行,越來越興旺。米店效益有了顯著的提高,這除了歸功于他的勤勞、優質的服務以外,還在于他能記錄顧客的點滴信息。在匯市當中,也應該記錄點滴信息進行分析,才能長期的"穩坐其中"。 抗戰結束以后,臺灣的經濟恢復了發展,建筑業動得最快,王永慶敏銳的發現了這點,便抓住時機,搶先轉向木材的經營,滿載而歸。王永慶除了發現商機以外,最難能可貴的是用足夠的膽量去抓住了機會。 50年代初,隨著木材業商家的增多,競爭的加劇,王永慶毅然退出木材行業,投資塑膠業。朋友都認為他一心想發財沖昏了頭腦,紛紛勸他放棄這種異想天開的決定。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還公然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為何物,開辦塑膠廠必敗無疑。他并沒有被別人的冷嘲熱諷嚇倒,因為作出這個決定并非一時心血來潮,他事先對塑膠行業進行了周密的研究,拜訪了不少的名家,還私下去日本進行了考察,他認為,燒堿生產地遍布臺灣,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制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 1954年,他和商人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臺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產,但如人們所料,立刻就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產品100噸,在臺灣只銷售了1/5,可是王永慶還是下令加大生產,這樣的決定讓其合伙人紛紛要求退出。王永慶變賣了自己所有的財產,買下公司全部產權,準備背水一戰,也因此使臺塑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產業。他堅信產品銷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太高,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降低成本。隨后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成品銷往市場,緊接著,王永慶的塑膠生產"一發不可收拾",從最初的年產1200噸,發展到現在的100萬噸,并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也從此邁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億萬富豪,從不識"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膠大王",絕不是簡單的運氣使然,而是超人尋常的自信,深入仔細的調查研究、敢進善退的決心和擺脫舊框架下的"反叛"思維方式。而面對同樣波瀾起伏的匯海,要想淘出更多的金子,匯民朋友也要嘗試著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去培養良好的心態、去把握機會、去換位思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