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波頓,任職全球領先的投資管理公司富達國際有限公司 (Fidelity International Limited) 的董事總經理兼高級投資經理,是歐洲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人之一,被譽為歐洲的彼得·林奇。自1979年與1985年以來,曾管理的某些投資于歐洲及特別情況的富達基金達到約20%的年復利報酬率。(作者為富達國際有限公司(Fidelity International Limited) 董事總經理兼高級投資經理)
過去的30年投資生涯里,我反復思考我取得長期卓越投資記錄最依賴的要素。如何能在牛市和熊市都能致勝的方法,對于一名長期投資者而言至關重要。我見證過西方市場兩次最高的頂峰及最大的崩潰(1987年的大崩潰及2000年的網絡股泡沫)。它們使我明白,目光長遠的投資者取得成功的機會最大。
我認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具備兩種品質:對潛在投資機會進行勤勉而廣泛的研究,及擺脫市場對“熱股”普遍追捧的影響。
正是這兩種品質,讓我在過去25年里取得驕人的投資成績。
今天,我相信這兩種品質對中國投資者同樣有用。我希望,這篇文章能鼓勵中國更多的投資者培養這兩種品質。
中國投資者現正面臨極其艱難的決定:大部分投資者認為A股及香港市場不大可能在未來提供與過去兩年一樣的驚人收益。盡管他們感到恐懼,但很多投資者繼續大筆押注市場繼續上升,買入當前炙手可熱的股票構建過分集中的投資組合,并且希望他們可以在未來市場調整之前出售股票,而不會損失儲蓄。我擔心這會導致很多人賠錢,并且希望能提供一種風險更低的投資理念。
與很多市場專業人士一樣,我認為無法猜測A股市場的情緒何時轉變,或它在見頂之后的跌幅有多大。我知道持有過多熱門股票的投資者在調整來臨時將會承受最嚴重的打擊。我認為,希望保護他們已取得收益的投資者明智的策略只有一個:他們必須重新審視主要依賴市場判斷而做的投資。簡而言之,他們必須更具反向思維,并且開始準備在市場調整來臨時(我們都知道這是必然的)減倉。
在中國,這種投資方法并沒有動量驅動選股法那樣流行,但應用不多也是其一大優勢:在冷門及過時的市場行業里能夠經常找到便宜貨。與十年前相比,中國公司在信息披露及股東方面普遍都有改善,各種各樣的報告及網絡服務使投資者得以評估公司的穩健程度,增強了研究推動型投資策略的優勢。受惠于更豐富的信息及巨大的動量驅動型市場,現在正是采用反向操作投資于中國股票的最好時機。
反向投資的第一堂課,是區分信念及事實。股市經常受市場情緒左右,投資者在股價上升時不是變得謹慎,而是傾向于看好后市。當投資者非常看好市場前景時,他們經常偏愛雄心勃勃、快速增長的公司,而這些公司的業務計劃往往承受較高的風險。若他們的信心持續較長(特別是在股價快速上升的期間),業務被視為“過時”及“缺乏亮點”以及增速較慢、業務計劃較為保守的公司(甚至整個行業)就會落后于大市。過一段時間,它們的股價可下跌至遠低于與其優秀業績相符的合理價格。盡管如此,若市場掉頭向下,投資者拋售風險股票以買入業績理想的股票,落后公司的表現通常會迎頭趕上。有時,它們是跌市中惟一上升的股票。
“失寵”公司及行業通常才是投資者可以買到的最好的便宜貨,只要他們愿意建立與市場相反的倉位。盡管每一名投資者都知道,狂熱總有一個結束的時候(有時非常突然),但很少投資者愿意建立一個投資組合以防狂熱的結束,而是隨波逐流,投資于風險更高的股票。
隨波逐流付出的代價很高:當市場下跌,風險最高的股票通常跌得最快,并且遠快于它們上升的速度。此前被視為“熱點”及“黑馬”的板塊及行業通常在跌市中的風險最高。
相反,投資于“冷門”及“過時”公司的反向投資在市場轉向時可獲取真正的收益。2000年,當科技股崩潰的時候,我的投資組合幾乎全部是冷門股票以及高質素的非科技投資。當年我跑贏了基準指數,并且是差距拉得最大的一年。隨后,我又得以在科技公司股票跌至低位時趁低吸納。
市場反向投資者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是研究。獨立評估各個公司優、劣勢,發掘新公司,以及判斷當前股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公司優、劣勢,是投資者判斷是否持有公司股票的三大途徑。
研究可以從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開始,從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公司的優、劣勢。我的經歷告訴我,大部分巨額的投資虧損,都是忽視不健全資產負債表的結果。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包括可控的負債及資金充裕的退休金計劃,都是公司輕松渡過難關的保證,而擁有繁重債務的公司在遭遇難關時則沒有那么走運。同時,無論是在繁榮時期還是在困境,穩健的資產負債表亦可輕易為公司的增長及經營提供融資,而毋須再向股東籌資。
當然,資產負債表只是研究的部分內容。一直以來,我都堅持每天至少會見兩至三家公司的管理者,并且保存會談時的手寫筆記。深入了解公司管理者對工作的坦誠程度、其競爭優勢、是否充分履行對投資者的承諾、執行計劃及目標時是否始終一貫等等信息十分重要。現在,我有50多本寫滿以前會談筆記的筆記本,再次與公司管理者面談時,這些筆記非常有用。
同公司管理者打的交道,有兩個經驗教訓可能對其他投資者有所幫助:切勿投資管理者含糊其辭、缺乏職業道德的公司,切勿投資管理者似乎有意隱瞞壞消息的公司。誠如沃倫·巴菲特所說,誤導股東的首席執行官最終將自吞苦果。此外,我也偏愛始終訥于言而敏于行的管理者。企業的“個性”非常重要:相比一家由備受關注的“明星”管理經營的壞企業,我情愿持有一家由普通管理者經營的好企業;即使是一名出類拔萃的管理者也很難去經營一家先天不足的公司。
與管理者會談,也是我發掘值得考慮的新公司的方法之一:公司管理者經常是第一個告訴我哪個競爭對手已經對其構成威脅的人。了解業內哪家公司正在崛起還是衰落很有用,尤其是知悉一家正在崛起的新的或者鮮為人知的企業。發掘出那些尚未引起投資業界關注的公司,是發現可帶來超卓增長的投資的一個最好方法。
大型成熟公司(在業內占據主導地位并且為股票指數主要成份的公司)通常是大多數分析員關注的焦點,并且市場一般對其耳熟能詳。雖然投資者可能仍然高估或低估其價值,但該類公司的過往歷史及計劃通常已廣為人知。有時備受市場追捧的小型“熱門”公司可能并不廣為人知,但投資者的狂熱通常已推動其股價飆升。在上述情況下,很難找到新信息令投資者相信,股價尚未充分反映該公司的實力。
在發掘可投資而未獲承認的公司方面,我愿意比其他投資者看得更遠。在過去25年多的時間里,我的投資組合納入大量小公司、不屬于主要市場指數的公司及外國公司。在大型行業領袖及著名公司以外,我發現了眾多理想的公司——資產負債表穩健、管理良好及盈利不斷增長,此后,這些公司變得被市場考慮及追捧。因此,我三年前在中國開始了第一筆投資。
我的投資方法的重點,是發掘其優點仍未獲大部分投資者認同的公司。當然,發掘這些公司的大量研究工作是艱巨,幸而在我背后的富達(Fidelity)擁有遍及全球的大型研究團隊。我們成功地找到了這些公司,并且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在我表現最好的投資里面,部分資金便投向其他專業投資經理很少聽聞的公司。我認為,投資者應始終致力于發掘鮮為人知及極少被提及的公司。若這些公司的經營良好、結構理想及估值偏低,它們將會成為盈利最為豐厚的投資。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