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發財致富,幾乎很少有人會說“不喜歡”的!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普通百姓如何致富的問題。這一問題分以下五個方面來談:
一、容易致富的制度前提是什么?———自由市場經濟制度;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致富之路;
(一)、先考慮多學知識,少考慮賺錢。當你成了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時,財富就開始向你靠近;
(二)、想當老板的人最好先去打工,學技術、學管理、學習投資理財和怎樣做老板,不能當老板的人不斷學習提高素質尋找好工作;
(三)、只要學會理財,不做老板也發財!在事業穩定之前不建房、不買房子住,但可租房子住,買房子賣;不買人壽保險;不考慮到銀行存錢吃利息;有錢盡量用于投資,自己不會直接投資就將錢借給會投資的人,自己只吃比銀行高得多的利息。
(四)、理性的購買股票和基金。
三、辦企業是最能創造財富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怎樣才能投資辦企業做老板?
五、怎樣理財?不做老板也發財。
一、容易致富的制度前提是什么?
茅于軾教授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什么是國力的基礎?”他在說什么是國力的基礎之前,先說了什么不是國力的基礎。比方說“資源”、“人才”、“科學技術”和“資本”都不是國力的基礎。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1、資源不是國力的基礎。比方說,很多非洲國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據資料顯示,撒哈拉地區的石油儲量為99億噸,天然氣儲量達5萬億立方米,鐵、錳、銅、鉛、鈦、鈾、金剛石、白金、錫等儲量也很豐富。但所有的非洲國家無一例外都是貧窮國家。而日本什么資源都不富有,但日本卻是世界上第二經濟強國。新加坡也是一個除了陽光和空氣之外,什么資源都不富有的國家,但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卻排在世界的前列。
2、人才不是國力的基礎。盡管中華民族人才輩出,但這么多的人才卻并沒有讓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我們很多一流的人才都跑到國外去了。據有關資料的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我國培養的研究生中,最優秀的三分之一大部分被美國、日本和歐洲吸引去了,以至于美國加利佛尼亞的“硅谷”被美國人叫做“清華谷”。也就是說“硅谷”很多很有成就的科學家是從中國的清華大學畢業的;中等水平的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大部分被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吸引去了;只有剩下的才為中國大陸人民服務。盡管這樣,我國人才的絕對數量仍然是可觀的,但很大一部分人才在我們的國有企業和政府機關,他們根本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科學技術不是國力的基礎。古往今來的例子比比皆是。比方說中國在古代有四大發明,但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后用來干什么呢?---很多人用指南針來選擇墳山和屋場的風水?尚Φ氖钱斈晔Y介石與毛澤東大戰而不能取勝時,蔣介石竟派人去韶山挖毛澤東家的祖墳以破壞毛家的風水,但還是未能轉敗為勝。而西方人卻利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開辟了新航線、發現了新大陸。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火藥被發明之后主要是用來做煙花和鞭炮,用來驅邪弄鬼信迷信。而西方人卻用中國的這一發明制造了先進的武器,用這些武器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更有趣的是:1979年農村改革以前,很多地方已經普遍地使用抽水機、拖拉機、插秧機、打谷機等農業機械設備,看上去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了,但中國的多數農民仍然吃不飽飯。1979年政府在農村實行了“包產到戶”的政策,雖然絕大多數農民憑借一家一戶的經濟實力購買不了農業機械,他們只好改用很原始的“水車”車水,用牛耕地,用手插秧,用人工脫粒,但奇怪的是,在科學技術的應用普遍倒退的198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卻有了顯著的增長,大部分農民一下子就解決了溫飽問題。直至今天,大多數的中國農村還是用機械化程度不高的耕作方式,但絕大部分農民卻能豐衣足食。
4、資本也不是國力的基礎。當然資本對經濟的發展很重要,但確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說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原因的話,那我國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是世界上資本最雄厚的國家,直至19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總量仍一直領先世界各國。但我們這個資本最雄厚的國家發展了1300多年以后,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05年人均1352美元)卻排到了全球第112位。而美國在400多年前才被當作一塊“新大陸”被發現。當年那片土地上的人們茹毛飲血,連褲子都沒有穿上,但一塊“沒有穿褲子的土地”只發展了200多年,卻變成了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5、人口多不是經濟發展的阻礙。盡管在中國的小學課本里都說中國的落后是因為人口多底子薄。我認為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區區13億人實在不多,每平方公里才136人,即使假設一半的國土不適合于人類居住,每平方公里也不過272人。你看我們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澳門每平方公里17450人,香港每平方公里6300人,新加坡每平方公里6010人,臺灣每平方公里570人,韓國每平方公里470人,日本每平方公里340人。他們的人口密度是我國人口密度的2倍還要多很多,可偏偏那些國家和地區卻認為他們的人口并不算太多,還源源不斷地從其他國家和地區引進勞動力。
上述是我們和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作出的對比。下面我將我們大陸不同的省份之間作一簡單的比較:中國的深圳每平方公里4240人,上海每平方公里2640人,江蘇每平方公里750人,廣東每平方公里480人,浙江每平方公里470人?善@些省區老是缺少勞動力,而地廣人稀的中西部省區卻總是說人口多了。中西部的絕大部分省區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勞動力去前面那幾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區去打工。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乃是萬物之靈。在這個世界上,這么多的老鼠和麻雀都沒有發現被餓死的,區區13億人怎么就說多了呢?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說得好:“如果是愚民那越少越好,如果是人才就越多越好”(當然人類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人口不可能無限增長的,發達國家的人口變化就是明證)。
雖然資源、人才、科學技術和資本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國力的基礎是什么呢?縱觀整個世界,“私有財產權得到依法保護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是國力的基礎。這一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和地區,資源就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人才就不容易被浪費,科學技術就會快速轉化為生產力,資本也會變得越來越雄厚起來。
“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其實也就是“自由交換制度”。這一制度對財富的創造力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在我們中國,五千年來對經商都是鄙視的,甚至有人說“無商不奸”。很多人認為只有農業、工業、建筑業等才能創造財富,而商業是不創造財富的。一個商品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商品的數量并沒有增加,銷售的價格為什么卻增加了呢?有時甚至“賣商品的人”比“生產商品的人”賺的錢還要多得多,這難道不是“奸商”么?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首先,世界上如果沒有“交換”,就很少有財富,最多就是一些簡單勞動得到的產品,并且主要是農產品,我們身邊99%以上的商品都不會存在。我敢說,如果沒有交換,你們任何一個人,一輩子也做不出一個不銹鋼杯子。當然做不出這個杯子的遠不止你們。如果沒有交換,即使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花一輩子的心血也同樣做不出一個不銹鋼杯子。
另外,只是因為有了“交換”,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才能發揮出來,“創造發明”才成為有價值的東西,每個人才能各施其長,“規模效益”才能得到體現。比方說,袁隆平先生發明了雜交水稻,如果只有他一個人使用他的“發明”去耕種,他的發明還這么有價值嗎?
當然,要想讓“交換”發揮最大的價值,首先就要盡可能實現“人權平等”。如果存在特權和強權,有人可以強迫人家和自己交換,比方說我能強迫你把一個價值100元的商品作價10元賣給我,你還有積極性去創造更多的財富嗎?強權和特權的存在會使社會的總財富大打折扣。
其次“交換創造財富”的另一重要前提是“保護私有產權”。比方說,“一塊黃金”在地底下埋一萬年等于“一塊石頭”,只有挖出來才是黃金。但誰愿意去挖呢?只有規定茅教授挖出來的黃金歸茅教授所有,我挖出來的歸我所有,你挖出來的歸你所有,我們大家才愿意努力去挖。但如果規定你挖出來的黃金是歸我所有的,你還去挖嗎?其實根本不需要這么嚴格的規定,只要規定你挖出來的黃金“可能歸你也可能歸我”,你挖“黃金”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
“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挖的“黃金”就好比是被規定“可能歸他們也可能不歸他們的”。所以,他們“高興的時候就挖,不高興的時候就不挖,并且一有機會就把可能歸他們也可能不歸他們的‘黃金’變為一定歸他們的”。正因如此,國有企業不出現貪官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只是貪的程度不同。而這種程度取決于他本人的態度和他所處的環境。我在這里說國有企業貪官的時候,并不說明我自己有多么高尚,如果讓我去做一個國有企業的“高管”,我也許比他們更貪?梢姡Wo私有產權對財富的生產多么重要!
而要建立起“私有財產權得到依法保護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關鍵靠政府。在中國,政府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有人說,“政府不一定能為企業和人民做什么,但他的力量足以讓企業和人民不能夠做什么!彼^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國餓死幾千萬人的慘劇,就是因為“政府有能力讓人民不能夠做什么”造成的。所以,一個政府主導的好的經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前年我和冷水江市的劉小龍市長去浙江義烏調研考察時,針對義烏的經濟狀況寫了一首詩:
《義烏經濟調研感賦》
東土取經到義烏,騰飛經濟譽神州。
干群勤勉增財富,黨政開明解百憂。
培育廠家超萬戶,流通商品達全球。
黃金淌地緣何在,敢為人先制度優!
確實,義烏曾經也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但因為義烏地方政府非常開明,在全國率先給了當地人民非常寬松的經濟環境,比方說最早默許義烏人民可以“投機倒把”,加上義烏人民的勤勞好學,努力發展自由貿易,義烏的經濟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通過和實施,為中國私有產權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我們的政府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為在“自由經濟制度”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就是: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社會公平和提供企業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比方說:義務教育、環境保護、公路建設、基礎科學研究、最低生活保障等等。在和平時期,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是“保護產權以及維護市場的交易規則”,而不是直接去辦企業或者直接去管理企業,也就是說只要當好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政府如果積極介入資源的分配,企業的行為就會被扭曲。因為這時企業要討好的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官員。而企業要發展,其終極目標應該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政府如果要依法保衛經濟的公平與自由,就必須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司法和公平競爭的機會”。
“自由經濟制度”來到這個世界后,使人類社會最近200多年創造的社會財富比人類過去五千多年文明創造的總財富還要多。“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有這么多的好處,所以很多國家都正在采納或試圖采納。但每個國家和地區采納的程度都不一樣,所以使很多在資源、人才、科學技術及資本原來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國家,通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后,國力變得懸殊起來。縱觀整個世界,南朝鮮比北朝鮮富裕,就是因為“南朝鮮比北朝鮮交換自由”;香港和新加坡比中國大陸富裕,就是因為“香港和新加坡比中國大陸交換自由”;歐洲比亞洲富裕,就是因為“歐洲比亞洲交換自由”。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致富之路
中國通過28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決定堅定不移地走“市場經濟”的道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去“創造財富”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依法賺錢”。既然是“依法賺錢”,那我們看重的不一定是去生產“具體的物品”,而是去生產或提供“在市場上相對稀缺的有交換價值的商品和服務”。比方說,去年底陜西的芹菜賣到5分錢一斤,農民一氣之下把芹菜全部毀掉。芹菜為什么只能賣5分錢一斤呢?——不是因為芹菜是沒用的東西,而是因為這些芹菜相對于本地市場來說實在是太多了,而“交警”和“路政”又經常在公路上查車罰款,所以這些芹菜也沒法運到外地市場去自由交換。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而言,誰依法賺的錢越多(如果是違反了某些“惡法”賺錢也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例如我國曾有投機倒把罪,這樣的罪名的存在實際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就說明他對社會越有貢獻;誰依法賺的錢越少,就說明他對社會的貢獻較少;誰依法做事不但沒有賺錢反而虧了老本,就說明他做的事是社會基本不需要的,當然做慈善事業是另一回事。正因為此,我們做什么最賺錢我們就應該去做什么,我們到哪里最能賺錢我們就去哪里賺錢,而不一定要守著自己的老家。
依法賺錢的大路主要有三條:第一條路是賣體力,但誰都知道賣體力只能賺很少的錢;第二條路是賣腦力,但賣腦力賺的錢也不會很多。在中國靠賣腦力(打工、作公務員等)得到的合法收入超過20萬元/年的人我相信不是太多,并且賣腦力通常只能讓自己賺錢,而很難幫助人家致富;第三條路是用“錢賺錢”的方法——即靠投資理財賺錢。我相信在全國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人絕大部分是靠投資理財實現的,并且用投資理財的方式賺錢還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其他人致富。
所以要賺錢致富最好的途徑是自己投資做老板(影星、歌星、專家學者、政府高官等例外);第二好的途徑是與人合作投資做老板;第三好的途徑是賣腦力并跟著有能力的企業家參與一些投資活動并理好自己的財;第四好的途徑是找一份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好好干,成為某一行業的行家里手;最差的途徑是賣體力。正因為靠賣體力不能發財,所以靠自己種地的農民就幾乎不可能致富。有人甚至說,只要農民的地里不能種出“金子”就不能靠自己種地致富!
今天在這里,關于怎么找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怎樣去成為某一行業的行家里手和怎樣賣體力我就不說了,因為那些方式大家都早已知道并且那些方式不容易致富。我今天主要是告訴大家“怎樣去辦企業”和“怎樣投資理財”。
三、辦企業是最能創造財富的
我給“企業”下了這么一個定義,即企業是:“以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為起點,通過行家的經營管理活動,達到一定的規模效益,能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務的一個組織”。所以作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不斷去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是顧客最需要的,那么該企業“不發財”都難以做到;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只是顧客勉強需要的,那么通過努力可以取得一些成功;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是顧客根本不需要的,那么該企業是一定會關門大吉的。
所以,我說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也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人,而是因為他的“發現”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目前,世界上任何“已經過上了好日子”或“正準備過好日子的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比爾·蓋茨的服務,否則他就一定不能過上好日子。
正因如此,作為一個辦企業的人來說,“發現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感嘆:“現在沒什么事情好做,要是早幾年的話,開出租車的人也發財了,挖煤的人也發財了,浙江做扣子的人也成了千萬富翁,做牙刷的人也成了億萬富翁”。其實,世界是向前發展的,在和平時期,明天的機會總比今天更多,只要你有能力、有眼光。也許幾年以后,那些感嘆今天沒有什么事好做的人,他們又發現“他們身邊那些從今天開始做什么的人也發財了,就是我當年沒有發現!” 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但“發現”的眼光卻不是天生的,學識越豐富,經歷越多,綜合能力越大的人就越可能有好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