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我自己絕非很"炫"的人,花無謂的錢對我是種"超級折磨"。但是,由于本人在很多消費中,用上了投資的概念,使得本人的職業著裝與使用物品等方面絕對可上一流的檔次,但絕不昂貴。因此,希望以我本人的經驗和感受,與大家探討如何聰明投資與消費的話題。 房子是值得關注的消費,在上海,拜前幾年經濟快速成長所賜,外來人口多,出租容易,加上價格瘋狂上漲,投資回報率不錯,導致房產投資熱度不減。其實,在我看來,除了投資炒房外,自住房也應與投資連結。因為多數人將來都會因為人口增加、小孩長大、經濟好轉等原因改善居住環境,而換房時當然希望原有的房子的價值上漲一些,至少不要貶值。因此,在購房時應重點關注"地點"及"小區管理"兩大要點。"地點"當然是不動產價值的終極保障,但我認為"小區管理"更重要,它關乎房子的質量。優秀住宅區的房產,長期而言,漲的時候比別人多,而跌的時候會相對少一點。雖然也許每平米比別人多付一兩千元,但長期價值卻大得多,查查浦東一些有名的小區即可得到印證,在臺北、東京及紐約情況也完全相同。 我上一條皮帶很貴,花了約200美元,屬國際名牌,買的時候很心痛,但很劃算,并已成為我教兒子們理財的重要教材。為什么呢?因為皮帶的質量超好,我一直用了10年,而且迄今仍沒有壞,只是因為樣式老了,才忍痛割愛。所以,200美元期初成本高,但我10年中無需再買,所以一年20美元,折合人民幣160元,換得職場上衣著得體,實在是太便宜啦!再想想,買大型電器、汽車等其他用品應該也可以用"長期投資"的原則消費。 最后,談談"雞肋資產"的話題,其實這與今天的投資原則也直接相關。我本人及身邊許多投資人都曾經有過類似的問題,或者自己有雞肋資產卻不知道,或者明知是雞肋資產卻沒有處理,以致雞肋時間放得更久或更甚等等。其實,以我所見,重點是不需為過去悲哀,而是如何策勵未來。原則一,每月或每季定期檢查自己的總資產(類似我以前所說的"財富總體檢"),得出個人或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并從中找出類似"我的資產似乎有點偏不動產"及"我的××基金占了基金的80%及總財產的60%,但似乎表現有問題"等等潛在的狀況或問題。原則二,要求自己要有處理決策。一般人常見的問題是,我"覺得"雞肋資產"或許"可以很快翻身,所以不必急著動刀。如果你這樣認為,這也可以,但是必須將"大限"訂明白,例如,如果××股在9月30日還回不到本錢,則閉著眼睛賣掉。說實在的,"雞肋"很難變成"雞腿",都是我們一心希望鐵樹開花般的幾率而已,而且以我專業這么多年,"砍掉雞肋"這個建議還沒被別人吐過口水或砸招牌,所以心一定要狠才會有新的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