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合理分配資產
近年來,全國樓市都看漲。在我市一家保險公司工作的羅女士決定,把離異后屬于自己的90%以上的資產,全部集中在商鋪和商品住房投資上。
對羅女士的這一理財方案,招商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專家耿建軍予以否定。
羅女士想做“收租婆”
羅女士兩年前離異,兒子讀初二,離異后跟羅女士,前夫每月給500元的撫養費。她在保險公司工作,每月固定收入約3000元。羅女士擁有兩套住房:一套價值30萬元,是離婚后判給她的;另一套價值38萬元左右,還有5萬元銀行貸款。此外,羅女士還有近2萬元存款、市值9萬多元的股票。
近期股市老是大幅振蕩,搞得羅女士對股票沒了信心,加上工作繁忙,沒有精力炒股,于是她準備將股票全部拋掉,再按揭購買一個價值20萬元的商鋪。
羅女士說,這樣自己就成為典型的“收租婆”了。她這樣算賬:一套舊房子位于南坪海棠曉月,面積約80平方米,每月租金1500元/月;另外一套住房自己和兒子居;買了商鋪后,每月租金約2000元。
這樣,她每個月能收到約3500元的租金,加上自己3000元的月工資,盡管每月還貸1600多元,每月剩余4900元左右,家庭開銷、兒子上學等費用完全不用愁。
投資太集中不足取
但招商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專家耿建軍對羅女士的這一方案予以否定。因為她9成以上的資產集中在房產,太集中了,一旦發生風險,損失將很慘重。
耿建軍認為,投資房產的不足之處在于變現過程復雜漫長,一旦羅女士有緊急大額資金需求,比如兒子讀高中要花銷大筆資金,如果一次性拿不出這筆錢,就需要變賣房產,而這一過程需要登記、備案等手續,往往需要1個月左右才能完成交易,資金流動性太差了。
對于房價的走勢,耿建軍也有看法,盡管外界都說重慶房價低、增速快,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但風險猶存。比如,2005年國家出臺房產“國十條”等宏觀調控時,上海等地房價立馬下跌。
應當增加部分金融資產
耿建軍還是建議羅女士在金融產品上有所投資,比如人民幣理財產品、基金、合格境外理財產品(QDII)、股票等。
耿建軍說,羅女士大可不必買入商鋪,如果她擔心股市風險高,9萬多元的股票可賣掉7萬左右,用于購買基金或人民幣理財,2萬定期存款可暫時不動,以備不時之需,這樣,一旦需要大額開銷,可通過取出存款或賣掉基金及時籌集到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