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龍鳳斗 |
發(fā)布日期:2007-7-16 20:4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一個小家庭,誰管著不動產(chǎn),誰掌握著現(xiàn)金,誰手握炒股賬戶,誰負責(zé)日常采買,都是大事。
圍城里的紅男綠女,在這一場經(jīng)濟大戰(zhàn)中,上演了無數(shù)個“龍鳳斗”,情節(jié)精彩,故事曲折,結(jié)局也各不相同。
一人一套房 按揭各自擔
結(jié)婚剛兩年,劉太和先生的小日子過得甜蜜平穩(wěn)。兩人都有穩(wěn)定的工作,收入也基本相當。在家庭財政大權(quán)的分配上,兩人平等分擔,而且友好互助。
結(jié)婚前,劉太在父母的支持下購買了一套一室一廳的房子,月付按揭1400元。劉先生同樣在婚前購房,不過,他購買的是一套兩室兩廳,當時就預(yù)備作婚房。劉先生的這套房子每月按揭需要2500元。
各自擁有一套房子的兩人走進婚姻的殿堂后,著實煩惱了一陣。婚后兩人住在劉先生的大房子里,劉太的小房子暫時沒有派上用場。劉先生一度希望太太把那套房子出租或出售,好緩解家庭經(jīng)濟壓力,但是劉太對這個安排很不滿意。“那套房子是我惟一的不動產(chǎn)啊,以后萬一遇上什么事,我就靠它了,為什么讓我賣?”
兩人商量來商量去,最后只好決定兩套房子都保留,一人負責(zé)一套房子的按揭,就像婚前一樣。劉先生月收入有5500元左右,劉太則有4500元,扣去按揭后,兩人的結(jié)余資金基本相等。
家庭其他開支也由兩人共同承擔。每個月的物業(yè)費、水電費、電話費等由先生負責(zé),太太就負責(zé)伙食開支。遇上外出吃大餐,兩人還互相請客。遇上一方有“經(jīng)濟危機”,另一方會立馬伸出援助之手。
兩人還共同設(shè)立了一個賬戶,每月雷打不動,都從各自的月收入中取出1000元存入共同的賬戶。因為結(jié)婚不久,共同賬戶的資金并不多。但是劉先生和太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兩個人的生活會更有計劃。這個共同賬戶由劉太掌握,劉太已經(jīng)用這個賬戶購買了2萬元基金。
劉太說,因為經(jīng)濟上相對獨立,所以各自都有了私人空間。“要是我想買一件比較貴的衣服,我就得自己攢錢。這也少了他的‘監(jiān)督’,很自由。”(記者 林潤)
丈夫掌大權(quán) 妻子存私房
“我家的經(jīng)濟大權(quán),全部都被老頭子一手抓了。為這個我們吵了好幾次。但是這也沒辦法呀!”年屆五旬的蔡太堅信丈夫是家中支柱,所以當年把財政大權(quán)拱手相讓。而現(xiàn)在,她開始爭奪“話語權(quán)”。
蔡太太月收入大約有2000元,她的先生大約有3000元。但剛結(jié)婚的時候,兩人的收入合起來不到100元。蔡太太很傳統(tǒng),結(jié)婚后,她每月的工資悉數(shù)上交,全部交給丈夫,由他統(tǒng)一支配。每個月,丈夫拿一部分錢交給蔡太太,供她采購家中日常物品。家中的重大經(jīng)濟事件,比如買房、投資、理財,蔡太太都交給丈夫決定。
這個狀態(tài)延續(xù)了20年,蔡太太感到自己頗受委屈。蔡太太說,丈夫統(tǒng)攬家中經(jīng)濟大權(quán),對她的意見根本不聽。比如,在資助雙方父母或者親戚的問題上,兩人爭吵不斷。而且遇上兩人意見不和,丈夫也沒多少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總是采取“我說了算”的強硬態(tài)度。
蔡太太想了很多試圖改變這個狀況的辦法。“孩子長大,我們也老了。我希望手中能有供我自己支配的錢。”
她說,她從兩年前開始預(yù)留私房錢,現(xiàn)在已經(jīng)攢了3萬多元。家中的投資理財活動,蔡太太也慢慢“滲透”。
“老頭子喜歡炒股票,炒了這么多年都沒有多少收獲,我去年買基金,還賺了不少呢。”于是,蔡太太開始為家庭理財出主意,還建議丈夫退出股市,投資基金。
少了爭吵,家中更和氣了。蔡太太說,自己存私房錢的事,丈夫后來也知道了,好在他不計較這個。 (記者 林潤)
太太理財 先生不支招
曾女士說自己沒有很明確的理財觀念,炒股票很被動,幾個字概括就是——“沒什么財商”。
1997年,曾女士開始入股市,在31元的高價位買了有研硅股,結(jié)果這只股票最低跌到了七八元,市值降到了20%。她就把股票扔在那兒不管。曾女士說:“這是眼不見心不煩。”那些年,丈夫也沒空搭理太太的操作,“放著就放著吧。”到了2006年,有研硅股漲到了18元,曾女士就把股票賣了。
后來,曾女士一直熱衷于短線操作,丈夫工作也忙,沒時間幫她參考,任她一個人在股海里折騰。“五月底,大震蕩”來了,曾女士從來也沒想到止損,想的盡是補倉,有錢就買,結(jié)果買了就虧。“現(xiàn)在手上持的中達股份,是聽朋友買的,買的時候11元,現(xiàn)在4元多,真是快虧死了,而且下跌的時候,我還不斷補倉,結(jié)果越虧越多。”做工程師的丈夫只說理財嘛,就交給太太去做了,“不是不聞不問,就是忙得沒時間搭理。”
曾女士說,行情好的時候,每天中午,丈夫還看看走勢,現(xiàn)在行情不好,丈夫連大盤也不看了。 (記者 張海軍)
有分歧,床頭吵床尾和
林女士家的經(jīng)濟情況挺好。平日里夫妻倆想怎么花錢就怎么花錢。賬單一來,誰在家誰付,也不分什么你的我的。但是,家庭理財總會有分歧,好在兩人“床頭吵床尾和”,最后都能商量著辦。
十年前林女士炒過股票,套牢后便再沒理睬。后來朋友做其他生意,邀他們一塊投資。夫妻倆覺得平時上班忙得很,又沒有別的想法,就拿出了幾萬元錢投資。沒想到幾年下來還真有不少分紅,比存銀行劃算多了。這下他們對投資理財又有了興趣,并在今年5月再次進入股市。
一進股市,矛盾就來了。林女士從事企業(yè)管理,炒股也抱著經(jīng)營的心態(tài),選擇的都是些基本面良好的績優(yōu)股。她的先生則沒有經(jīng)營企業(yè)的經(jīng)驗,見上半年題材股一路高歌,也跟著買了不少。結(jié)果,經(jīng)過這一輪震蕩的洗禮,題材股一落千丈,這讓兩個人的意見又統(tǒng)一了起來。
現(xiàn)在,夫妻倆雖然各有一個戶頭,可買的股票都一樣。平時兩人總是一起上網(wǎng)選股,做些必要的功課,等討論決定后再一起買進。林女士說,這樣無論好壞都挺坦然。而且夫妻倆都知道對方的賬戶密碼。既然是家庭的共有財產(chǎn),就沒有什么東西需要隱藏。
雖然理財總會有些分歧,但林女士覺得影響不大,“夫妻之間的共同語言應(yīng)該多些才對,再有差異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林女士認為,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也不要強加給對方,可以多做些溝通。自己的觀點不一定正確,總得經(jīng)過市場的檢驗。 (記者 林劭彥)
太太:炒股都聽我的 先生:我是事后諸葛
陳女士和她的丈夫都在做辦公室文員,結(jié)婚有四五年了。陳女士說,家里的事情,凡是大事,都是丈夫拿主意的。“不過像炒股理財這樣的‘小事’就是我張羅了。”
“買什么股票,老婆說了算。”陳先生說,太太每次都會向他匯報自己買了股票,還會很專業(yè)地說明買入理由,比如,這只股票,現(xiàn)在價位是多少,業(yè)績怎么樣,預(yù)期能漲多少。每次,陳先生總是說,漲個5角錢、1元錢的,就可以拋了吧,可陳女士總是撐著不賣。
5月28日,陳女士買的幸福科技漲停了,她喜中有憂。回家把這個心思跟老公說了,老公說要覺得不保險就賣了吧,可陳女士就是“死了都不賣”。結(jié)果隔了一天,下跌了。這只股票一直套到了現(xiàn)在。丈夫還時常提起,“那時候,聽我的多好。”六月初,陳女士又買進了萬科A股,不過沒兩天,膽子變小了的陳女士又把萬科A賣了。沒想到,剛賣掉萬科A就一路上漲,丈夫又做了一回“事后諸葛”,給陳女士分析應(yīng)該怎么買股票。 (記者 張海軍)
在外是精明會計 在家卻糊涂理財
雖然是個會計,林女士卻從沒想過把在公司的精明原樣搬回家里。
以前,林女士也曾“兢兢業(yè)業(yè)”地在家里記賬,可堅持了一陣子她就放棄了。因為她覺得明明是一家人,過日子哪能算得那么清清楚楚。“現(xiàn)在問我錢包里有多少錢,我都說不準。”
不記賬,林女士偶爾也覺得家里的開支有點缺乏計劃,可若天天記賬、按計劃支出,看到愛吃的東西還得忍著,著實沒有生活樂趣。于是,她徹底放棄了計劃開支的想法,但求錢夠花,不過分超支就行。
林女士說,一開始她和老公總是各花各的,沒有誰專門管錢。水、電、煤氣、銀行代扣以及交給婆婆的伙食費,都由老公負責(zé),孩子教育等其他費用則由她承擔。她說,兩個人也沒有什么專門的約定,由誰具體負責(zé)什么。結(jié)婚那么多年,久而久之就有了些習(xí)慣。
“一個家庭也不用分得太清楚。”林女士說。她的一些同事買大件時會要求和老公各出一半。可在她家,雖說是各花各的,但買大件還是老公付錢。她出去旅游或者囊中羞澀的時候,只要說句“拿點錢來”,老公也不會捂緊錢包。所以她的錢就放在包里,想花就花,剩下的再存進銀行。
去年,看著牛市的紅火,夫妻倆也成了基民。買基金時,他們還是各買各的。林女士說,老公對基金并不是太懂,同事介紹了一只他就買了。最近,那基金跌得厲害,叫他賣他也不聽。
后來,老公索性放棄了家中的投資大權(quán),全由林女士把握。老公還把剩下的存款交給她購買基金,自己樂得輕松。(記者 林劭彥)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jīng)被作者于2007-7-16 20:48:12編輯過][/color][/alig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