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天府早報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周末,傅德彬開始推上一輛自行車在成都沿街叫賣柚子。就這樣從一個水果小商販起步,至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傅德彬經營的水果現在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出口到美國、荷蘭、法國、越南等20多個國家,成了四川最大的水果出口供應商。二十多年前拿著32元踏上商業之路的他,今天的資產已經超過2000萬元。
賣柚子兩天賺一月工資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傅德彬,一個來自簡陽的農村青年到成都一家自行車廠打工,一個月能夠拿到的工資是32元。剛到成都時,他最大的夢想是“掙了錢,買一臺黑白電視機舒舒服服地看個夠!”
一個周末,傅德彬到春熙路逛街,正巧看見路邊有人在向行人兜售柚子。走得口干舌燥的傅德彬上前一問:“3塊5一個。”這個價錢相當于他辛苦好幾天能夠賺到的工資。
“批發市場里一個柚子也不過1塊多錢,這價錢轉手就翻了一番。”傅德彬在心里覺得很不劃算,轉身離開時,他突然想到:“有這么多錢可賺,我干嘛不試一試?一定能賺到錢。”
當晚,傅德彬被這個想法激動得興奮不已,立刻清點出身上所有的錢———32元人民幣,準備大干一場。第二天拿著32元錢,傅德彬到水果批發市場買了一筐柚子,也推著自行車來到春熙路。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那一年剛18歲的傅德彬擺出柚子、停好自行車,開始做自己的第一筆生意。
剛開始傅德彬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是利用周末出來賣柚子,背著單位出來做生意,所以生怕碰到熟人。”傅德彬站在自行車旁,不吆喝,不攬客,只等著顧客自己主動來買。結果,到晚上算賬時,傅德彬發現:“我一晚上就賺了16元錢,這相當于我半個月的工資!”看到能賺這么多錢,傅德彬不再害羞了,第二天下班后,傅德彬再次推著自行車趕到春熙路,賣完了所有的柚子。“兩天,我一共賺了30多塊錢,相當于我一個月的工資!”
發展轉戰批發生意越做越大
▲嘗到賣柚子帶來的“甜頭”后,傅德彬每個周末便推著自行車沿街去賣水果。“等柚子過了季,我就賣廣柑、桃子這些水果。”過了一段時間后,傅德彬便對水果市場的銷售情況了解得很清楚了。沿街叫賣水果兩年后,傅德彬的錢包里就有1萬多元純利潤了,他的目光也開始瞄準水果批發。
拿出自己這兩年辛苦賺回的1萬多元,傅德彬開始第一次做水果批發。他購進的是保存期較長的柑橘,“這樣風險要小些。”凌晨三四點,傅德彬便和合伙者坐車到仁壽的果園收貨。“雖然利潤比較高,但都是辛苦錢。自己選果、自己裝車,還得幫助農戶采果,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干,連續熬幾個通宵是常有的事情。”傅德彬回憶起當初創業的艱辛,坦言:“辛苦也是有價值的,第一次做水果批發,我就賺了幾百塊,利潤是做零售的好幾倍。”
“做批發,一天平均可以賺幾百元,旺季時還能達到近千元。不過,這并不說明我會做生意。”聊到做生意,傅德彬稱自己并不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我是先做人,再做生意!和我做生意的都是朋友!”在傅德彬的印象中,他有一次心甘情愿地做了不賺錢的買賣。“一個朋友介紹來的香港客戶,第一次就從我這里批發了很多水果,結果運回去,賣得卻不好。”看到堆積如山的水果,這位香港客戶急得焦頭爛額。
了解情況后,傅德彬動用了全部生意上的關系,最后總算幫這位朋友把水果全部處理掉了。而按照雙方事先簽訂的合同,這筆生意傅德彬本可以從中賺到好幾萬元,為了讓這位新客戶不賠本,他最后在結算時,主動把自己的賣價降到了成本價,沒賺一分錢。
“賺錢是小事,交朋友是大事。雖說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賺錢,但也不能讓朋友吃虧。”經過這件事后,他和這位新客戶成為了“鐵哥們”,從此變成了固定的合作伙伴。這位香港水果商人,還給他介紹了不少香港、臺灣的客戶,讓傅德彬的客戶關系網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