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 近日大盤振蕩,基金亦然難免“隨波逐流”,凈值起起落落,讓投資者的心情也隨著七上八下。不過,對于基金投資者而言,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基金業績比的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長期投資才是王道,基金不是用來“炒”的。
避免頻繁交易
雖然多數基金的投資對象仍是股票,但投資標的非常分散,通常1只基金的投資組合里有30到100只股票,因此除非股市出現整體大幅波動,一般而言,基金凈值不會像個股一樣忽上忽下。因此,上投摩根方面建議,投資基金要改變像投資股票那樣頻繁交易,每天看盤詢價的習慣,以免看到價格波動影響投資理性,最后因頻繁進出,讓手續費把獲利侵蝕大半。事實上,在2006年的牛市背景下,很多投資者就因為頻繁操作,反而失去了翻倍的機會。
因為一般個人投資者沒有大量時間、專業知識來研究宏觀經濟、政策走向、市場資金供求、企業盈利等影響股價走向的因素,也不可能比較準確地預測股價漲跌。因此,明智的選擇是長期持有一只業績穩定的基金,定期檢查基金業績在同類型基金中的表現,并結合自身投資目標和資金用途,確定贖回基金的時機。
定期檢查業績
不過,基金強調長期投資,并非意味著錢投資下去就不用理會。投資者還是需要至少每季度檢查一次其業績表現。比較基金業績也需要拉長比較時間,不能只比較一周或一個月的表現,至少是1年。如果投資者的基金中長期業績超過其他同類基金,且預計長期下來能夠達成理財目標,就不必急著將基金贖回或轉換。
投資者還需觀察所投資市場的多空趨勢變化,可讀幾篇基金公司的相關市場分析報告,只要確定所投資的市場多頭趨勢依舊,就不需為了市場的小變化而心神不寧。從海外市場基金的長期經驗來看,基金投資最好維持三五年。尤其要定期定額地投資,1年或幾個月是看不出成本攤平、風險分散效果的。 本報記者 李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