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如何復制成功 |
發布日期:2007-6-2 9:5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霍根是高爾夫球運動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練習非常專注和勤奮,他呆在練習場的時間比任何一個專業選手都要多,通常要練到手流血為止。他回到房間也會繼續練習,連出去比賽在下榻的賓館也不例外;舾鶎Υ蚋郀柗蚯虻拿恳粋動作都認真之極,每一次揮桿、每一次推桿,他都非常講究精準。他對球具也非常講究,甚至連球也不例外。他會將一箱箱的高爾夫球搬到浴室,放進浴缸,讓球浮在水上(那時的高爾夫球因為材料的原因會浮在水面上),然后仔細觀察球在水中的運動狀況,通常浮在水面上不滾動的球是最好的球,他將它們挑選出來留下,剩下的球就會被他丟棄。他的近乎苛刻的挑剔,按照他本人的話,是在追求“嚴格的可復制性”,在他看來,所謂的專業能力就體現于此,也正是這樣,才造就了他的職業輝煌成就。他球技的“可復制”也成了這項運動中的傳奇故事。
每個行業能成為大師級人物的,并不是因為他的某一次偶然成功,而是因為他成功的“可復制性”。投資也不例外。前不久,投資大師巴菲特將他畢生積聚的財富的絕大部分———價值300億美元的伯克夏-哈撒韋股票捐獻給慈善事業。他的巨額財富全部來自他的證券投資。他最早以100美元起家,經過近50年的成功投資,躋身于世界首富之列。50年的投資生涯,他追求的目標僅僅是每年勝過比較基準的10%。從1957年到2002年,他的記錄是年均復利增長率23.5%,同期作為比較基準的指數是年均復利增長率9.8%。
專業的投資人在投資歷程中,一年或幾年甚至連續幾年超越比較基準或大盤并不難,難就難在持續超越比較基準。巴菲特的偉大,在結果上表現為幾十年投資業績超越了比較基準,但其核心是在于他的成功模式可復制性。成功模式的可復制性,換句話說是盈利的可持續性,應該成為專業投資人畢生追求的目標。
前面霍根的例子,是如何保持成功可復制性的比較好的注解。對于投資來說,要想取得巴菲特式的可復制成功,首先要專注和投入,要將投資視為他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而不僅僅是工作或職業。巴菲特的愛好和最喜歡的休閑活動是看年報,索羅斯經常做夢夢到投資,彼得林奇在愛爾蘭度假時想的是道瓊斯指數而不是古老的城堡。我們不能指望空閑時間練習一下網球就能摘到溫布爾登的桂冠,熱愛和投入是成功的可復制性的最關鍵因素。
其次,成功離不開專業化。筆者是一個羽毛球愛好者,閑暇時也常去訓練館打打。有一天,一個教練帶著一幫大概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從我旁邊走過,指著我對這群學生說,用你們剛學的球技肯定能打敗他。我沒有氣惱,因為我有自知之明,盡管打了十幾年球,而這群小學生可能只有幾個月的球齡,但我與他們是存在差別的,差別在于我是非專業的,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而他們是專業選手,至少接受過專業訓練。
在投資世界,普通投資人偶爾也能獲取比較好的收益,就像今年上半年,許多人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收益,甚至部分投資者的收益超過了上半年表現最好的基金。但問問他們的投資歷史,或要他們計算一下投資多年以來的收益率,累計盈利的人鳳毛麟角。用專業的方法做專業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有很多投資人在尋找所謂投資捷徑,比如,現在依然有許多專業投資人依靠所謂動能或相對強度來尋找證券市場所謂的規律或理論,孰不知這些理論只能解釋過去,不能預測未來。因此說,資產重估對證券市場而言僅僅是一個故事,對于這些試圖尋找投資捷徑或用偽專業方法對待投資的人,其最終結局可想而知。
最后,學習尤其是從失敗中學習也是復制成功的另一項要素。沒有人生來就是天才,只有愛學習的人才可能成為成功者,同樣,沒有人生來不犯錯誤,關鍵在于對待錯誤的態度。在投資領域,無論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都犯過形形色色的錯誤,有的錯誤甚至可能導致滅頂之災,索羅斯1962年在斯圖德貝克股票上的套利差點讓他破產。他們對待錯誤不是原諒錯誤,而是首先承認,其次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力求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學習,從錯誤中學習,無疑會增加成功的可復制性的幾率。(作者現為廣發基金投資管理部總經理、廣發聚富及廣發聚豐基金經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