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蕓蕓眾生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占少數,中產階層工薪族、中下階層百姓仍占極大多數。在拿“純工資”的工薪族中,因為各人所從事的職業、所擔任的職務不同,收入會有很大差別,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理財。在這場“人生經營”過程中,愈窮的人就愈輸不起,對理財更應要嚴肅而謹慎地去看待。由于工薪一族每月的收入都是固定的,拿的是“純工資”,資金的來源有限。
食品、服裝、交通費、電訊費、醫療藥品費、教育費、水電氣費、房租、物業費等生活必需品支出,常被稱為“剛性支出”,是家庭維持生計起碼的消費。這些支出項目價格上的上漲,即便是看起來幅度不大的上漲,對低收入者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他們支出的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都用于此。就目前央行的調查顯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中認為“物價過高”的占16.4%,而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家庭中,這一比例達到45.5%。因此,正確使用這有限的資金,安排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就顯得越發重要。如果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理財計劃,便常常會出現“月首富月尾貧”的情況,弄得捉襟見肘不說,還會影響家庭和睦與生活質量。
一般來說,每一個家庭盡管其情況不同,但在花錢消費上卻大致相同,不外乎是衣食住行、撫養孩子、孝敬老人、儲蓄
保險、人情往來等五大方面,其中又因其輕重緩急程度的不同,可將之分為必需、稍緩、機動三大層次,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區分加以對待,以達到更好地支配手中資金之目的。
由此可見,工薪一族,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工薪一族的投資理財更是與生活休戚與共的事,沒有錢的窮人或初入社會又身無一定固定財產的中產等層次上的“新貧族”都不應逃避。“工薪一族”根據自身情況,不僅要學有理財意識,而且還應懂一些理財的方法與技巧。
1、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
每個月領薪日是上班族最期盼的日子,可能要購置家庭用品,或是購買早就看中的一套服飾,或是與朋友約好去上一份“人情”……,各種生活花費都在等著每個月的薪水進賬。但許多不會理財的工薪一族在月頭領薪水時,錢就像過節似的大肆花,月尾時再苦嘰嘰地一邊縮衣節食,一邊再盼望下個月的領薪日快點到,尤其是初入社會經濟剛獨立的年輕人,往往最無法抗拒消費商品的誘惑。也有許多人是以金錢(消費能力)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補償心理某方面的不足,這就使得自己對金錢的支配力不能完全掌握了。
|博銳|25
面對這種情形,對諸多中低收入的工薪一族來說,要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才是正確的理財法。實行自我約束,每月在領到薪水時,先把一筆儲蓄金存入
銀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購買一些小額國債、基金,做到“先下手為強”,存了錢再說,然后再將日常生活必須支出的費用有計劃的分配和使用。這樣,一方面可控制每月預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面又能逐漸養成節儉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消費觀甚至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