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會這樣問自己:理財,我有多少財可以理?對我來說,因為缺少資本市場金融運作的頭腦,也不懂玉石金器之類投資收藏的價值,更沒有靠借貸來開店辦廠的膽識,初看幾乎沒有一條理財之路可供自己選擇。其實不然,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個“金礦”,完全有一展拳腳的機會。
我注意到,1999年單位房改政策出臺,有一筆房貼進入了我的?顚S觅~戶,同時每月交存的公積金成了一筆呆在
銀行的死錢。為何不把死錢用活呢?于是,2000年我用房貼加公積金貸款,購買了第一套住房。用公積金抵沖還貸,沒有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任何的壓力;把老房子出租,反而提高了家庭收入。到2003年,我又用積蓄再加老房子抵押貸款,購買了2間商鋪,不出3年,靠租賃收入還清了銀行的所有貸款。今年初,見房價趨于理性,我及時賣出了老房子,又在市郊結(jié)合部買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改善生活。
投資理財,不能好高騖遠,要著眼于眼前。也正因為我是一個工薪族,沒有能力去承擔(dān)高風(fēng)險的暴利行為,只有腳踏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把風(fēng)險控制在自己有能力承擔(dān)的范圍內(nèi),這就是我夜夜無憂的生財之道。盡管手邊好像永遠沒有大額的銀行儲蓄,但我可以樂觀地構(gòu)思藍圖,不出二三年,我的固定資產(chǎn)投資,又可以上一個臺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