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多少花多少,月月光,這‘月光族’的生活看似瀟灑,但每當青黃不接,每當家人不滿時,心中總不是個滋味。”蔡小姐說。兩年前,她就是這樣一個“月光族”,不過,堅持理財了兩年,蔡小姐徹底走出了“月光族”的行列,有了積蓄,還讓錢生了錢
。
蔡小姐大學畢業后來到張家港,在一家外貿公司找了份工作。獨自生活在張家港,蔡小姐得獨自承擔房租費、交通費、通訊費、伙食費等,而她又特別喜歡購物,因此每個月2500元左右的收入都被她花得精光,有時還會出現上月不接下月的情況。一年多下來,蔡小姐沒剩下一點錢,更讓她心里愧疚的是,年底回老家,她只有為家人買些小禮物的能力。父母當然不介意,不過還是語重心長地提醒她:“要為自己存點錢!”父母的話讓蔡小姐有了危機感。
當了近兩年的“月光族”后,2005年初,蔡小姐下定決心開始告別“月光族”的計劃。首先,她在農行了解到銀行有零存整取的業務,于是辦了一張存折,每個月發了工資就拿出1000元存進去,強迫自己每個月剩下一筆錢。計劃實施的前兩個月,蔡小姐感覺日子過得很痛苦,精打細算著過還是感覺手頭緊,不過,慢慢便適應了。一年堅持下來,蔡小姐存下了12000元,徹底告別了“月光族”的生活。
2006年上半年,蔡小姐從朋友那了解到投資基金很有前景,回報率較存款高且風險小,從理財中嘗到甜頭的蔡小姐決定用自己存下的錢進行投資。聽了朋友的建議后,蔡小姐把她的12000元分成兩份進行投資,其中10000元做長期投資,買股票型基金,2000元買風險較小的貨幣型基金,隨時進出,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她依然堅持每個月從工資中拿出1000元,并將其投入貨幣型基金。今年年初,農行推出了基金的定期定投業務,于是,她又將每月拿出的1000元進行基金的定期定投,同時拋出了貨幣型基金,用年終獎湊滿了20000元買了三年期的國債。由于抓住了機遇,蔡小姐買進的股票型基金由10000元變成了近20000元。如今,蔡小姐可算是個成功的投資理財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