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近段時期,人民幣持續升值。很多朋友建議我把手中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等外幣,再進行外幣理財。請問這是否可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如今,隨著人們手中外幣日漸增多,外幣理財已成為大眾理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不過,外幣理財也應謹慎選擇投資渠道,避免風險,尤其要留意一些誤區。
區分賬戶性質按性質劃分,我國的外匯儲蓄賬戶分為現鈔賬戶和現匯賬戶。在符合外匯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現匯賬戶中的外匯可直接匯往境外或轉賬,而現鈔賬戶則需經過銀行的“鈔變匯”手續才可辦理,這會增加手續費。此外,如果兌換成人民幣,現鈔賬戶匯率要低于現匯賬戶匯率。對此,理財專家建議盡量保留現匯賬戶中的外匯。如需外匯現鈔,則用多少取多少,以免造成風險和損失。
利率要“貨比三家”自2004年11月18日起,央行不再公布美元、歐元、日元、港幣2年期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改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并公布。這樣,存款利率在不同銀行的定價就可有所差異。譬如兩年期美元定期存款,有的銀行年利率為2.750%,有的銀行則為3.375%,兩者相差0.625%。因此,利率也應“貨比三家”,選擇最“實惠”的銀行。
不妨進行外幣儲蓄以前,由于境內外幣存款利率低,許多人不愿選擇外幣儲蓄,而去購買外幣理財產品。但現在經過幾次升息,外幣存款與外幣理財產品的利差正逐漸縮小,收益率幾可與外匯理財產品相抗衡。而且,就算購買外幣理財產品,投資者也需注意選擇期限較短的理財品,以規避人民幣繼續升值帶來的風險。
因此,雖然外幣理財產品種類豐富,但外幣儲蓄具有高安全性、流動性和低風險性特點,仍可作為一般投資者的基本選擇。不過,投資者也要注意幣種不同、利率不同的問題。譬如,同樣存一年期定期,美元、英鎊、港幣的利率都比人民幣利率高。而歐元、日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的利率就比不上人民幣了。
莫只盯住單一外幣。在我國目前的匯率制度下,只有當非美元貨幣兌美元的匯率增幅低于美元兌人民幣的貶值速度時,才發生貶值。而目前歐元、英鎊等非美元貨幣并未發生上述現象,投資非美元貨幣的外匯理財產品受人民幣升值影響的可能性較小。
因此,投資者進行外幣投資時不能只盯住美元或港幣等單一外幣,也不能從短期看匯率的波動,應綜合分析其他外幣走勢,謹慎出手。
來源:上海金融報